行情回顧

股指在機構“抱團”中持續上攻後,上週下半周“抱團股”動能衰減,沉睡已久的銀行板塊卻在上週五(15日)爆發——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的2020年業績快報成了行情催化劑,一向乏人問津的郵儲銀行更是觸及漲停。

裂縫,正在加深

在新年第二個完整交易周,基金抱團股似乎真的看到“狼來了”。

1月11日,A股下跌,基金抱團股出現鬆動。

出乎意料的是,12日抱團股便集體反彈。13日、14日,基金抱團的新能源車、白酒等板塊大幅殺跌,與此同時,中字頭低估值個股反彈。

15日,白酒股仍在殺跌,新能源車強勢反彈,而基金輕倉的銀行股驟然發力。

與普通投資者一樣,面對跌宕起伏,基金經理禁不住發出靈魂之問:抱團股這次究竟是“真摔”還是“假摔”?


許多基金經理以“常識”爲武器,尖銳批判抱團股高估值現狀。

一位從業十餘年的基金經理直言不諱:“我很多時候不太明白投資者的邏輯,從200倍PE的公司掙的錢真香,從四五倍PE的公司掙的錢難道就不香?”

更勁爆的觀點來自數度在高位勸退投資者的寧泉資產創始人楊東。

他直接給新能源板塊敲警鐘:現在不是投資光伏、鋰電、電動車股票的好時機。大多數被炒作的新能源股票恐怕未來只能以股價大幅下跌消化估值。

但同業的回懟來得迅速而猛烈。

老牌私募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發文《大戰正酣,豈言退兵》,點明“寫在友軍宣佈撤離光伏、新能源、智能車之際”,頗有此時退兵“不講武德”之意。

“光伏、新能源、智能車都是產業突圍新方向,不讓他們有泡沫讓誰有泡沫?”陳宇說。

而一位重倉股幾乎均爲新能源車和消費龍頭等抱團股的基金經理表示,所謂“常識”,並不是單純從PE判斷,行業前景、個股成長性這些需要深度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的核心因素,纔是判斷基金抱團股是否高估的關鍵。

深度抱團股往往是基金經理研究得最深最透的個股,單純從靜態PE無法判斷抱團股前景。


對決,難有王者

基金抱團股的震盪引來的不僅僅是口舌之爭,還有巨量資金的激烈對決。

以新能源板塊爲例,上週該板塊一度重挫時,公開披露的龍虎榜交易席位中,巨量賣出的是機構,巨量買入的也是機構,北向資金也深度參與其中。

單個席位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猛烈對撞,激盪起個股蔚爲壯觀的波瀾。

在2020年公募基金業績榜領跑的一位基金經理說,“短短几個交易日,一些個股價格回調幅度達30%,對於清楚瞭解這些個股基本面的我們來說,只有一個反應,趕緊配置。

買入價與未來估值的匹配是我們關心的首要因素。”

這種反應爲許多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公募基金經理所共有。“我管理的基金規模不小,硬着頭皮只能買大票,大票流動性好,研究也透徹。

對於小票,一來研究不清晰,一旦看錯,賣也賣不出;二來即使研究透了也買不多。

”某大型公募機構的一位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旦這些龍頭股下跌百分之二三十,可以再度買入。”


有趣的是,與這些大膽加倉的基金經理逆行的恰恰是同行“戰友”。

一位以“中庸穩健”著稱的南方某基金經理在上週的市場劇烈震盪中,選擇拋售抱團股。

“我們公司有些研究TMT、半導體起家的基金經理現在拿的都是以前完全不碰的白酒股。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個反向指標。

”解釋賣出抱團股原因時,該基金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拋出這個觀點。

雖然許多基金經理並不認爲抱團股已到“雪崩”臨界點,但他們普遍擔憂,真到了“雪崩”那一天,賣出的衝擊成本會前所未有的大。

而這種擔憂會促使部分基金經理選擇提前下車。業內人士稱,資金量較大的基金在個股買賣中通常不限價格,否則會出現買賣不成功的情況。

因此,一旦有基金抱團股形成走勢性下跌苗頭,就存在不計成本往下砸的可能性。

在採訪中,中國證券報記者歸納了基金經理對抱團股會否“雪崩”的三條“紅線”:

一是流動性出現變化;

二是抱團標的範圍,若一再縮小,意味後續增量資金供給不足;

三是南向資金增倉,湧入港股代表A股資金流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