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我就看到了一条令人惋惜的新闻。

1月3日,安徽潜山李女士反映,自己13岁的侄女小洛月考全校第一,却被班主任质疑提前买试卷,并安排其补考。

补考后,补考结果并没有大的出入,只是错了两道题,考了98分。

但小洛的内心却受到了刺激,之后她在QQ空间留言“考得好也怪我吗?”随即失踪。

2021年1月1日下午,家人找到小洛时已经溺亡。

对此,该校校长表示,暂不便回应。

目前,该学生溺亡原因暂不确定,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脆弱,经不起一点批评,耐不住一句重话。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人的一句话,特别是带着怀疑、讽刺、挖苦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孩子错了,举证,这叫公平!

孩子没错,不乱怀疑,并把怀疑付诸行动,这是教师的素养!

作为老师,就不该对学生有任何的偏见。

无端的猜疑,只能让学生受委屈,在幼小的心灵埋下受到不信任的阴影。

不要说一个13岁的女孩,就是成年人被冤枉了,心里也是非常痛苦的。

事实上,很多的极端自杀事件的背后,都站着“不被信任”这位凶手。

不被信任带给人最大的痛楚就是被全世界抛弃,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观,所有人面对你时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姿态,这样的痛苦足够将人逼入绝境。

与之相反,信任恰恰是消灭“不被信任”的金钥匙。

重庆有个小朋友因为围着一辆奥迪车转了一圈,手还在车身上指指点点了几下,结果车主说小男孩划上了他的车。

小男孩的父亲和警察感到之后,小男孩一口咬定自己是在逗一只苍蝇,根本没有想过划上车主的车。

可是,现场竟然没有一个人相信,周围人都指指点点说小男孩做错事不承认,真是个熊孩子。

不过,孩子的爸爸相信孩子只是逗苍蝇,但却愿意承担责任,当场赔了3500元钱。

回到家后,孩子依旧沉默寡言。看着一脸的委屈的儿子,这位父亲决定找出真相。于是,继续寻找民警提供帮助。

民警们也不愿意看着孩子受委屈,一连看了38个小时的监控视频,才发现车上的划痕在男孩靠近车之前就已经存在。

真相大白之际,小男孩的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愿意信任这个女孩,相信她取得的好成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那她还会选择跳进冰冷的水中吗?

每个人都有权利质疑,甚至怀疑,但,一些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根本不能支撑起一次完整的质疑!所以才会有流言和中伤。

中小学生本身生理心理都不成熟,家长、学校、社会都要关心他们的成长。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重点关注。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所以,对于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失死亡教育,也是孩子在遇到挫折之时就选择的极端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白岩松也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实际上,在每个阶段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就能有效避免自杀。

因为正确认识了死亡,所以当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的时候不会用生命去报复世界,而是会动用自己的一切资源把头探出去,即便这个过程漫长而又黑暗,他们也会一直坚持到阳光洒进来的那一天。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暂时去发泄情绪,感受宽容和关怀,通过积极地心理调整,就会从不良情绪中积极地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这种环境就是“抱持性环境”。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抱持性环境”:

困难的时候有人鞭策也有人搭把手;遇冷的时候有人递上一杯热水也有人鼓励继续奔跑;伤心的时候有人给他一束阳光也有人让他走进新的世界。

本期编辑:杨子叶

来源: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等

《安徽启蒙狗》法律顾问:何振国(安徽九华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