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21年1月18日公佈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超出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高預期,在全球經濟一片哀鴻的灰暗背景之中,中國的GDP猶如一個炫目的高光點,讓世人豔羨不已。

成績固然可喜,沉思同樣必要。

我們需要認識到GDP的思想方法已經嚴重落後了。GDP的理念起源於30年代大蕭條時期,被二戰中調動一國所有經濟資源用於戰爭的國家會計思想所驅動,在戰後凱恩斯主義主導宏觀經濟政策的輝煌時刻臻於完善。這是一個以石油、煤炭、鋼鐵爲財富基準尺度的時代,與當今以信息、數據、智能爲驅動力的新經濟存在着深刻的“代溝”。它無法抓住無形的算法、研發和創新的本質。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的“神經網絡之父”辛頓,曾坐了40年的冷板凳,在漫長的歲月裏僅僅創造了微不足道的GDP,但他的研究成果現在價值上萬億美元,傳統的GDP思想根本無法理解這種創新的經濟價值。

GDP也無法衡量經濟增長的真實成本。以能源浪費、空氣和水源污染爲環境代價,以透支勞動者身體、心靈和家庭幸福爲社會代價,以鉅額債務爲未來代價,以貧富差距爲穩定代價,世界各國在統計數字中,漠視了GDP增長背後驚人的“沉默”成本。

GDP同樣忽略了非市場交易的社會價值。家庭勞動沒有經濟價值,老人幫子女帶孩子沒有市場價值,志願者爲社會的服務沒有商業價值,開源社區的免費軟件沒有貨幣價值……人們爲創造一個美好與和諧的社會做出的各種貢獻,都被GDP統計一筆抹殺。

說到底,GDP的規模猶如一個人的體重,而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身體的健康。

本週六(1月23日)晚9點,鴻學院直播課將全面回顧GDP概念的進化歷史和致命缺陷,並探討中國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替代指標,才能真正反映經濟的真實全貌。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