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棲霞金礦救援第九天:投放4次營養液,專家提出災後心理干預建議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認爲,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處於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這些被困礦工目前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1月19日,山東棲霞金礦事故第九天,井下有22名被困礦工,救援仍在繼續。

現場醫護人員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營養液。醫護人員與井下溝通了解到,原先有一兩名礦工昏迷,現在可以行走;一名頭部受傷的礦工通過消毒和紗布包紮,情況有所改善。

據新華社19日報道,今日午間,重症醫學、營養、神經外科、職業病與中毒醫學、心理干預等5名國家級專家趕赴當地,強化救治力量。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認爲,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處於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這些被困礦工目前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則表示,當人長期處在狹小黑暗的潮溼空間裏,且精神處在慌亂狀態下,身體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

目前心理干預的首要工作,是穩定被困者的情緒。“可以傳遞一些家人的書信、照明類的裝備給被困者,讓他們不要放棄,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開展。” 張純說。

3號鑽孔開始投放手電筒、營養液、藥品、紙筆等物品。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金礦事故致22人被困救援隊緊急鑽孔救援

1月10日14時許,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棲霞笏山金礦發生爆燃事故,導致井下22人被困。救援人員決定在現場打四處鑽孔,用於救援。

17日14時許,事故發生第7天,救援人員打通一條從地面至被困工人所處巷道的鑽孔,通過敲管方式試圖聯絡被困井下近700米處的工人。

據當日現場指揮部消息,通過最新打通的救生孔,救援人員以敲擊的方式,初步確認聽到井下傳回的敲擊聲。煙臺市政府安委會副主任、應急局局長孫樹福表示,通過敲擊鑽桿,聽到井下有敲擊聲回應,最多時收到9聲回擊,可以初步認爲有生命跡象。

17日22時許,3號鑽孔開始投放手電筒、營養液、藥品、紙筆等物品。等待35分鐘後,救援人員拽出鋼絲繩,補給全部被取走。

井下傳回的紙條。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18日凌晨,新京報記者從山東棲霞金礦爆炸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獲悉,救援人員已與被困工人取得聯繫,井下有人拉拽伸入鑽孔的鋼絲繩。隨後,井下傳回紙條。

紙條內容顯示:“我們在井下22人,井下五中段現有11人,六中段1人,另有十人情況不明。現在大家體力透支嚴重,急需感冒藥、止痛藥、醫用膠帶、外用消炎藥。另有三人有高血壓。”

另一張紙條上則寫道:“急需降壓藥,我車上有兩種,請把藥帶下來,由於井下空氣不流通,炮煙濃度大,現在井下水特別大,望救援不停,我們就有希望,謝謝您了。”

▲棲霞金礦投放給養被取走。來源:央視新聞官微

被困人員靠泥水爲生,現已投放4次營養液

1月18日,山東棲霞金礦又一救生孔打通。救援指揮部根據被困人員手寫的求生紙條,安排往井下輸送營養液。

18日下午,現場營養專家程振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輸送營養液前,這些被困礦工一直靠喝泥水爲生,“他們平時每天喝一斤左右的泥湯水,然後也能排尿一斤左右,說明他們不是絕對的空腹。”

程振倩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礦工一週沒有進食,只喝一點泥湯水,大部分營養素是缺乏的。“泥湯水裏會有點水和礦物質,這個時候要給他們低濃度的、少量的進補營養製劑。”

救援隊安排營養專家補給營養。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程振倩表示,首先他們投放了10瓶100毫升的糖鹽水。“17日已經投放了100瓶營養液。平均每個人在1800毫升左右,有600千卡左右的熱量補給。加上一些鹽水,礦工(堅持)20小時左右是可以的。”

此外,由於被困礦工體質較弱,18日,現場的營養專家考慮第3次投放營養液。“我們(18日)下午會再投放胃藥和眼藥膏,因爲下邊有煙霧。” 程振倩說。

19日,救援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營養液。

此外,醫療救護人員通過與井下溝通了解到,原來有一兩名礦工有點昏迷,現在可以行走;一名頭部受外傷的礦工通過消毒紗布包紮,情況有所改善。醫療救護人員還透露,井下有一名礦工比較有經驗,此前他對大家的疏導很重要。

據新華社報道,19日午間,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同志帶領5名國家級專家趕赴當地,強化救治力量。國家級專家組由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安定醫院的重症醫學、營養、神經外科、職業病與中毒醫學、心理干預等專業5名專家組成。

救援現場。來源:央視新聞直播截圖

被困礦工與外界交流,初判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則表示,幾乎所有的被困礦工都會出現一定層面上的心理問題。在狹小黑暗的潮溼空間裏面,人處在慌亂狀態之下,身體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比如因爲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心臟泵血能力增強,會導致流血加速,不利於傷者的傷口癒合。

“礦難發生時,礦工大多數處於震驚的狀態,隨後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張純說,當情緒壓力到達了被困人無法承受的地步時,被困人容易開始心理攻擊自己,出現自愧、自責甚至自罪的情緒,還有一些礦工可能產生焦慮、暴躁、恐懼等情緒。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目前處於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被困礦工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姜長青表示,在突發事件發生後,人的應激反應容易進一步發展成急性應激障礙。出現急性應激障礙症狀的人通常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興奮狀態,表現爲話多和興奮躁動。另一種是抑制狀態,“就是不喫不喝不睡的這種狀態”。

“處於這兩種狀態下的患者一般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交流,目前他們能夠與外界溝通,可以初步判斷未達到急性應激障礙階段。”姜長青說。

救援現場。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爲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後續需持續心理干預

張純認爲,目前心理干預的首要工作,是穩定被困者的情緒。“可以傳遞一些家人的書信、照明類或者其他提供能產生心理保障的裝備給被困者,讓他們不要放棄,並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開展。”

姜長青也提到,目前除了提供被困人員基本飲食的保障外,及時告知被困人員救援進展也很關鍵,“讓他們知道救助到了什麼程度,他們心裏也大概有個數,有助於安撫他們的情緒。”

湖北宜昌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生劉陳介紹,災後心理創傷分爲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急性應激障礙,這種一般出現在剛被救援出或是被救出後三個月內。第二個維度是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表現爲被救援人員獲救後短時間內一切正常,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在3個月或者6個月以後,他們腦海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反覆出現過往記憶。”

姜長青表示,在救援過後應持續對被困人員進行定期心理干預,預防他們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並且在後期心理治療中,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

救援現場。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對於救援中和救援後的心理干預的意義,張純認爲,救援過程中穩定被困者情緒的目的,主要是給等待救援者希望,停止或減輕延緩等待救援者的心理傷害。救援後的心理干預主要是要提高被救援者的生命品質,幫助其儘快地與過去和解。

“這兩種心理干預都是爲了保全生命,讓他們能夠儘快重新開始生活,避免之前受到的傷害泛化。找到排解的出口,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止血和清創,”張純說。

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彭衝 齊超 實習生 謝婧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