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上的权臣,很多人都是摇头的,因为当权力无人能制约的时候,就会开始为所欲为,其中的典型就是梁冀(大将军)、王莽(宰衡)和魏忠贤(司礼秉笔太监);所以绝大部分的权臣,不仅下场不是很好,就连名声也不是很好。但是这里要盘点的,是能青史留名的五大权臣,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5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先是辅佐落魄的刘备,助刘备潜龙升天,三分天下占其一;在刘备去世时,分别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刘禅;但李严太不争气了,屡屡拖后腿,最终被诸葛亮废为平民,诸葛亮独揽大权。而刘禅也不敢把诸葛亮怎么样,“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不过诸葛亮虽然独揽大权,要代汉自立只是一句话的事;但他并没有做出什么逾越之举,而是殚精竭虑的为汉室中兴而努力,除了将巴蜀治理得井井有条外,还出兵平定南蛮之乱,屡屡北伐中原,虽然没有北伐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但也得了不少好处;可惜蜀汉太弱小了,而曹魏也不缺人才,所以诸葛亮最终仍是没有成功复兴汉室。

TOP、4 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他的一生也是颇为传奇,虽然科举考试时仅是二甲第九名,但却得到很多重要人物的赏识,其中就有后来对张居正帮助极大的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张居正深受其影响,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徐阶也是朝堂之上的常青树,内阁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包括严嵩等人,这徐阶却是纹丝不动。

有徐阶的庇护,张居正也是安安稳稳,直至后来入主内阁,也是没遇到太大风浪。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后,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张居正开始整顿糜烂的局势,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的确有效,史书记载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而且外有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也是太平无事,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明王朝得到短暂的中兴,可惜死后就被抄家了。

TOP、3 霍光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霍光十多岁的时候,霍去病一次远征回来的路上,顺便把这个弟弟也带到了长安,并推荐霍光为官;也不知道这霍仲孺的基因怎么这么好,霍去病的军事才能极为卓绝也就罢了,这霍光也是极为聪明,很快便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在汉武帝去世前,还命宫中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他准备辅政。

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汉昭帝早逝,于是又立昌邑王刘贺,但这刘贺是一个昏君,霍光便废了刘贺,改立刘病已(刘询)为帝,也就是汉宣帝了;其实汉武帝末年时,国力已接近崩溃,霍光辅政期间,汉王朝国力迅速恢复,在汉宣帝时期达到巅峰,史称“昭宣中兴”。但在霍光去世后,霍光家族由于有逾越之举,所以最后被汉宣帝几乎灭族。

TOP、2 伊尹

伊尹是商朝大臣,其实他是一个没爹的孩子,后来被一个厨子收养;虽然出身平凡,但伊尹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是个农民,但却受到成汤的赏识,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在伊尹的治理下,初期的商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在成汤去世后,伊尹又接连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但伊尹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莫过于放逐太甲,堂堂君主,竟然被臣子给放逐了,而且太甲还不能有半点脾气,因为伊尹随时可以再立新君;但伊尹并没有,而是考察太甲,在觉得太甲改过自新,可以担任君主后,又将太甲接回来了,太甲回来后并没有记恨伊尹,而是励精图治,赢得天下民心。

TOP、1 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很多人以为周武王姬发最倚重的大臣是姜子牙,其实不然,因为周公旦的才学丝毫不在姜子牙之下,甚至尤有胜出;在周武王伐纣期间,西岐内政全是由周公旦来打理的,庞大的诸侯联军,后勤压力何等之大?但周公旦却能将一切打理得很清晰,这简直就是周朝版的萧何啊。在周武王姬发去世后,由于周成王年幼,故而周公旦摄政。

当时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周公旦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但奈何天不遂人愿,并没创造太大的传奇事迹,但因为名气太大,故而勉强入选,他的有力竞争者有王导、多尔衮等。第四的张居正中兴明王朝,第三的霍光创造“昭宣中兴”,都是很有能力的名臣了;伊尹和周公旦的事迹就有点传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