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上看到一个家长求助帖:怎么给孩子做数学启蒙?自己教好?还是送培训班?

突然心下感慨,想起前不久在路上遇见的一个学生家长。一路交流下来,说起孩子的成绩,她表示无比苦恼:

“试题也刷了,培训班也上了,可孩子遇见数学就是卡壳,老师教什么做什么,稍稍变一变题型就不知道怎么做。真后悔,读幼儿园前没送去早教启蒙班!”

的确,当孩子进入小学,是否具有数学思维越来越显重要。但给孩子做数学启蒙,就是送孩子进培训班,学习10以内,20以内、或者100以内的加减运算吗?

别逗了!如果数学启蒙那么简单,我也想掉头去开个培训班(哈哈,玩笑~)

好了今天是一篇干货文,一篇文章讲透关于“数学启蒙”那些事儿。

01【一】什么是数学启蒙?

孩子的数学启蒙怎么做?自己来?还是送培训班?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你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启蒙!

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家长对“数学启蒙”的本质存在认识模糊的情况。事实上,真正的数学启蒙,不只是让孩子学会从从1数到100,并学会加减运算。

我们常说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很重要,所谓的数学思维,其实是培养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真正的数学启蒙,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储备尽量多的各种具象资源。当孩子积累了足够的量,等到了需要从具象到抽象的“抽丝”过程时,那么他这个抽取的过程就会变得顺利。

这个概念,讲的有些理论,为了让家长们更清楚,我来举个例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教育类综艺《亲爱的小课桌》吗?其中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叫做曦曦。这个小女孩其实挺聪明的,可是一遇到“元角分”的问题就“摸鱼”。

作为辅导老师的高秋梓,在一开始接触到曦曦的问题时,几乎被逼得崩溃。其实她已经口头上告诉了孩子,五加五等于十,但是孩子就是没有办法把这个知识点迁移到“10块钱有几张5元钱组成”的数学题上。

后来,叶一茜给了高秋梓指点,这个阶段的孩子,要用实物进行指导。打此之后,高秋梓化身成为“元角分”的金牌指导老师。有一次,曦曦爸爸指导女儿“元角分”手足无措时,高秋梓雪中送炭,给了一堆纸币,解决了曦曦的难题。

我们可以换思路想想,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认识一下钱币,带孩子去去菜市场,逛逛超市,引导孩子自己拿钱去付账,自己算一算,那么孩子就不会被“元角分”困住了。

这就是具象的作用。

学数学不只是为计算数字,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几何知识、度量认识、时间概念、排序、分类、应用等等。

所以,数学启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落实在日常点滴生活中的启蒙。这必须要求父母自己花心思花精力去辅导孩子,而不是靠每周上一节两节培训课,学习一些加减运算就成。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培训班的作用,那也应该是等孩子到了学龄阶段,需要学习计算运算了,如果家长吃不消,或者没时间,再考虑送孩子上培训班,学习一些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

02【二】数学启蒙,你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

清楚了数学启蒙是怎么回事,我们接着来讲,孩子的数学启蒙怎么做?

结合我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我把它概括为三大原则。

(1)看得见摸得着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阶段就开始教孩子数数了,也会教孩子1+1=?1+2=?

你也许会发现,孩子数着数着就跳了数,也有可能他对“1+1=2”对答如流,但是对“1+2”却置若罔闻。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抽象的算式,并没有在孩子脑中留下具象的联系。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了解一个数学概念,一定是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记得在小诺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跟他讲起过分数的问题。当时,我们正在爬山,我在路边捡了一根树枝,先对折拗成两段,让小诺明白了什么是二分之一。然后,我又把其中的一段再对半拗断,告诉他,那是四分之一。然后让他对比着看,到底是四分之一大,还是二分之一大。

两根树枝的长短一比对,长短问题,一目了然。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渗透知识点,让孩子明白,对折一定是要平均分,才有比较的意义。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演示,孩子见过之后才会在脑中留下具体的印象,植入的多了,未来学到分数问题的时候,在数学概念理解上就不会太吃力。

(2)有趣好玩

著名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

0-2岁:感知运动阶段2-6岁:前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12岁-成年: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常说的“启蒙阶段”,大多集中在孩子2~6岁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可能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度只有短短几分钟乃至几秒钟。所以,如果要让孩子坐下来去听家长讲一个数学知识,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怎么办呢?

解决方案就是,数学启蒙要做得有趣好玩,游戏的方式比较能够提升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约定整理小房间,告诉孩子,书放在一堆,玩具放在一堆,日常用品放一堆。然后和孩子约定,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有比赛有鼓励有家长的陪伴,孩子大多兴致满满。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分类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思维启蒙。

孩子一定会在过程中问妈妈,这个放哪?那个放哪?

家长不仅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并且还能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而当孩子表现积极时,家长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会让孩子干劲满满。

(3)大量训练

有些家长会问: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做数学启蒙才是最佳时机?做启蒙训练的频率多少才合适?

那么我想告诉你的是:没有标准答案,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可以说,从小诺出生开始我就见缝插针做数学启蒙,我没有经过量化的计算,但一幕幕场景犹在眼前。

在婴儿期,看着躺在摇篮里面的小诺,我会摸着他的手指头告诉他:“宝贝有两只手,每只手有5根手指头,分别是1、2、3、4、5,左手5个手指头,右手5个手指头,加起来啊,就是10个手指头。”

家长不要去管婴儿期的孩子,他是不是听得懂,我们要相信的是:启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他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蜕化过程。

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带小诺上下楼梯的时候,我们借助爬楼梯数台阶,告诉他我们家住在5楼,再爬一楼是六楼,所以五楼加一楼,变成了六楼……这种数学意识的渗透,可以让孩子对数字产生敏感的意识。

那么当孩子进入这个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跟孩子玩的最多的就是扑克。一开始是比大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大数什么是小数?后来那两张两张比,要求孩子经过加法之后再做比对。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提升孩子的计算兴趣,爸爸或爷爷会跟他进行比赛。爸爸或爷爷有时候也会故意输给孩子几副牌,孩子玩得开心,无形之中提升计算能力。

当孩子能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后,难度提高,这个时候,爷爷和爸爸陪小诺玩的最多的是用扑克牌计算24点。具体的玩法就是,从扑克里面取出4张代表1~10的纸牌,需要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将上面的4个数字凑成24,谁先算出来,谁就赢。

算24点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数学启蒙方式,对孩子的心算、统筹、组合、推理逻辑等能力都有帮助。后来小诺读二年级时,遇到试卷后的附加题,一看是算24点,他就特别轻松又高兴,回家告诉我:题目要求一种方法,我一想就找到三种方法呢!

这就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思维。

我始终相信,无论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在启蒙阶段,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忙,我可以花钱买教育。”

要么花时间,要么花钱,的确是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则。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再换个思路想想:这个世界上,谁会对孩子的教育最上心?恐怕没有哪个老师会像父母一样对孩子上心吧。所以,你花出去的钱,值多少效果呢?

我是诺妈,成长路上的男宝妈,聊育儿干货、拉生活家常,一起共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