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工業城市盤點: 上海、深圳、蘇州角逐第一城 多城“重振”製造業

上海、深圳和蘇州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並沒有誰真正坐穩了工業第一城。

1月19日,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賈興東在做客本地“民心橋”節目時表示,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實現增長2%,規模以上總產值3.7萬億元左右,連續2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回望2020年上半年,根據公開報道,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超越上海和深圳,成爲全國第一大工業城市。

此番深圳官方的表態,正式確認了深圳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這個指標上“重回”第一城。

但處於中國工業城市第一方陣的深圳、上海和蘇州,近年來一直處於你追我趕的局面,深圳並未擁有全面領先的優勢。如果同時算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等幾個指標,三城將繼續角逐中國工業第一城。

一般而言,伴隨着大城市的發展,尤其是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會逐漸提升,但這並不意味着簡單的“去工業化”。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國一些重點城市中,近年來出現了重新重視製造業的趨勢。

中國工業城市第一方陣

2017年,上海、蘇州和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均超過了3萬億,三座城市構成中國工業城市第一方陣。

排序來看,上海爲33989.36億元,蘇州爲31956.21億元,深圳爲30702.7億元,深圳爲首次突破3萬億。

短短2年之後,深圳後來居上,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爲3.68萬億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同年,上海的這一數值爲3.44萬億元,下降0.3%;蘇州則爲3.3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並且與上海僅剩下小幅差距。

2020年上半年,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超過同期的上海近500億元,被視作成爲了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並未查詢到深圳公佈2020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數據,僅查詢到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爲1.558萬億元。

但在三座城市中不斷變化的排名可以看出,深圳、上海和蘇州的工業總產值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並沒有誰真正坐穩了工業第一城。

三座城市的工業發展各有特點,上海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重、輕工業門類之全稱得上中國之最;深圳的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方面頗有特色,二者在2019年的增加值佔深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高達66.6%和71.9%;蘇州同樣擁有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大力發展外向型產業,同時也走向了自我創新。

如果說工業總產值衡量的是總規模,那麼,工業增加值更能反映工業發展質量。在這一項指標上,上海和深圳同樣競爭激烈。

2018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109.54億元,增長9.5%,成爲全國首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同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8694.95億元。

但2019年,上海工業增加值達到了9670.68億元,又反超了深圳,排名榜首,深圳則以9587.94億元次之,與上海相差了幾十億元。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因素的影響,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6%,如今全年預計增長2%,呈現明顯的復甦之勢,而全年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有望再與上海一爭高下。

相比之下,蘇州在這一項指標上與上海、深圳拉開了一定差距,2019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爲7592.42億元。

但蘇州在2020年上半年的表現十分亮眼,除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反超上海500億元之外,在疫情的影響下,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仍然實現了1.6%的正增長,截至2020年11月,這一漲幅已經擴大至5.5%。

“爭奪”製造業

在上海、深圳和蘇州之後,其他重點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檔”,6000億元區間的城市僅有重慶,5000億元區間的有廣州、東莞、泉州、寧波和無錫,4000億元區間的有佛山、武漢、天津、杭州、北京、南京和成都。

這些都是萬億或準萬億GDP城市,但其工業增加值的排名與GDP的排名有較大出入。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不久前在一個論壇中表示,過去半個世紀,發達國家和諸多發展中國家都在“去工業化”,工業比重在持續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去工業化往往伴隨着收入增長的停滯,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萬陸認爲,發展中國家要想把創新做好,必須要牢牢地和工業化綁在一起,工業化、創新、可持續增長是三位一體的過程。

從城市的層面來看,近年來,以“互聯網+”爲代表的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佔比逐漸提升,但與此同時,一些重點城市表現出了“重拾”製造業的決心。

2018年,上海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吹響重振“上海製造”集結號。

杭州在2019年9月推出“新制造業計劃”, 計劃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50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800億元。

2008年,杭州第二產業佔比尚有50.0%,但到了2019年,已經下降至31.7%,下降幅度僅次於天津,但遠遠快於其他諸多一線、新一線城市。

杭州市委主要負責人曾在2019年表示,製造業是當前杭州最大的短板,“新制造業計劃”是杭州打造新引擎、打好翻身仗的根本指引。

南京則在2020年公佈的“四新行動”(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方案中提出,2020年新型都市工業產業規模要達到600億元。在南京主城實施“退二進三”二三十年來,又首次對玄武、秦淮、建鄴、鼓樓和雨花臺五個區各下達上百億元的新型都市工業產業指標,這被南京當地媒體稱爲將工業“迎回”主城。

對於很多城市而言,製造仍然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尤其是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將可能顛覆傳統制造模式,催生出大量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表示,從大的方面說,當今中國被“卡脖子”的產業也基本都在製造業領域,半導體、芯片、大飛機、高端裝備這些先進製造業是中國經濟必須攻克的難關。

(作者:王帆 編輯:週上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