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北京的楓橋經驗

懷柔棲美園小區改造後居住品質明顯提升

跨區平級吹哨,交界違建被拆除

海淀區萬壽路街道“民情驛站”,物業人員詳細記錄居民訴求

西城區西交民巷社區菜站解決居民買菜難

東城“小院議事廳”互動共治,爲居民解決疏通下水管道

2019年4月,物業企業向紅廟北里社區居民進行推介

大興區通過啓動應急管理流程,提前爲漏雨戶修繕頂棚

北京基層治理報告 中篇 制度手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中指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暢通和規範羣衆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北京“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議把“城市治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基層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作爲“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發展目標。新時代的楓橋經驗,矛盾溯源、多元調解、人民主體參與等成爲其鮮明的特點;而在搭建“四梁八柱”的北京基層治理體系中,北京青年報記者通過對衆多實踐案例的梳理發現,從小切口解決民生“痛點”出發,通過向街道下沉和賦權、讓羣衆共同參與協商共治,以“眼睛向下,力爭上游”的工作方式,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矛盾預見、矛盾化解、矛盾處置的基層治理機制,並且正在實踐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套制度的最終目標,是補齊民生短板,換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部分

矛盾預見制

基本涵義

矛盾預見制是指在基層治理中,各類矛盾尚處於隱患階段時就及時預見其可能性、爆發期與危害性,使矛盾完全消解在隱患期的一種制度安排。在不同應用場景中,這種制度對應着不同的實踐舉措。

制度綜述

慧眼預見“痛點”在 矛盾未成型時抓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矛盾的預見制度,就是要在矛盾還未產生之前先行介入,牢牢掌握主動權。北青報記者在梳理採訪中發現,在首都的基層社會治理的前端環節中,很多案例都蘊含着這一樸素的智慧。

矛盾預見制始於“網格化”。如果對矛盾的預見制追根溯源,應該說是源於北京東城區的網格化管理探索。早在 2004年,東城區實施了萬米單元網格管理,將路名牌、井蓋、垃圾站等16萬餘個城市部件按地理座標定位到萬米單元網格地圖上,併爲每個部件編了一個8位代碼。如有居民舉報,只需說出這些城市部件的地理位置,監督中心即可指派相關人員到現場處理。2010年,東城、朝陽、順義全面開展網格化試點,到2018年底,全市網格化城市管理系統已經實現16區全覆蓋。網格化爲矛盾預見制初步奠定了管理基礎。

設立“街巷長”使矛盾預見制趨於成型。網格化管理的基本特徵是“大而全”,隨着2017年街巷長和小巷管家的出現,將責任落實到人,使基層治理變得“精而深”。2017年3月,北京市委主要領導在對“城市病”集中的背街小巷明察暗訪之後,提出建立“街長”“巷長”制度。街巷長由街道、社區負責人擔任,在定期巡視街巷過程中,及時對街巷存在的問題進行決策、協調並監督整改,實現責任到人。同年4月,東城區龍潭街道首創“小巷管家”制度,由轄區居民擔任,輔助街巷長開展街巷治理。“小巷管家”的出現,既是一種基層的首創,又爲羣衆廣泛參與社區基層自治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北京各類居民自治主體近兩三年來應運而生。

從網格化管理到街巷長、小巷管家,這種點面結合、縱深發展的體系,在爲基層治理中的預見矛盾並提前解決矛盾創造了必要條件。街巷長特別是小巷管家對街巷熟、人頭清,所以對日常的大小矛盾的“苗頭”摸得準、抓得穩,一方面做到露頭就打;另一方面,還可提供因地制宜、因戶制宜的解決方案。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基層實踐端,矛盾的預見方式百花齊放,不僅充滿了智慧,更是彰顯了首都基層治理方式的“繡花功”:有西城西長安街街道用大數據助力化解堂子衚衕停車擁堵,有朝陽區八里莊街道老舊小區試點物業服務先嚐後買避免糾紛,有懷柔駐村幹部主動吹哨提前消除小區環境隱患……這些基層治理實踐的本質正在於:慧眼看出“痛點”在,矛盾未成型時抓。

制度案例

案例1

衚衕治理:“大數據”助力堂子衚衕疏堵

西城

在基層治理中,“大數據”的應用讓基層治理者們有了一雙慧眼,對許多即將產生的矛盾問題有了預判,從而從“全響應”優化爲“前響應”。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的全響應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指揮分中心有個大數據平臺,囊括了各區域停車位配給、西單商業街人流情況等信息。轄區內“人、地、事、物”等數據都錄入在一張通過實景拍攝後製成的數字地圖上,有效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匯聚和動態監管。2014年投入使用後,在信息管理、業務受理、人流預警、圖像識別中發揮重要作用。

西單堂子衚衕,曾經是較堵的一條街。2018年4月初,街道辦事處在大數據平臺熱力圖上發現西單地區的堂子衚衕經常出現交通擁堵,特別是到了用餐高峯時段和週末。擁堵原因在於這條街有很多外賣餐館,100多輛外賣送餐車 “叉”在一起,如果不及時疏堵,很容易發生剮蹭和人員摩擦。根據大數據預判,4月10日,街道就爲外賣、快遞等電動車劃出專用停車位,人車一旦各行其道,不再交叉混行,交通環境立刻得到顯著改善。 據瞭解,通過大數據平臺,西長安街街道的不少難心事得以前置解決,像2017年,根據大數據平臺掌握的實有人口和戶籍人口信息;通過熱力圖表預測未來兩年0-3歲幼兒的入園需求,開始提前選址建設幼兒園。

治理流程:

大數據平臺熱力圖告警→通報相關部門→大數據分析、調研告警原因→給出解決問題具體措施→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進一步監控→出現問題再通過各部門微信羣發佈指令予以解決

案例2

社區治理:物業“先嚐後買”避免矛盾

朝陽

針對老舊小區物業“失管”問題,朝陽區八里莊街道於2019年1月開始在下轄的4個社區試點引入物業免費試運行,讓居民“先嚐後買”。八里莊街道辦城管辦副科長於燾介紹,當時居民先“嘗”的內容主要包括“四保”,即“保潔、保綠、保停、保安”,基本覆蓋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區域衛生、小區綠化、停車管理、小區治安等項目。此外,有的小區物業還結合自身特點提供部分上門服務項目。

於燾介紹,在整個過程中,前期社區會徵求居民意見,提供大家認爲靠譜的物業公司備選,通過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確定是否接納物業公司進駐。物業公司進駐後,先提供免費的服務讓居民“嚐鮮”,大部分社區在物業公司進駐兩三個月後,入戶徵求居民意見,決定是否同意物業公司轉爲正常收費運行,“我們要求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就行,實際上基本都超過了80%”。通過分批次推進,在實行物業服務“先嚐後買”的十幾個小區中,絕大部分小區都在“先嚐”兩三個月後進入收費服務階段。首批試點小區進入收費階段已經一年多,“可以說進入良性循環階段了”。

於燾認爲,這種“先嚐後買”模式,一是讓居民有了物業服務的概念,看到了物業服務內容和帶來的好處;二是居民對物業服務的成本心裏有數,價格提前公示,接受起來更容易,也避免了矛盾的產生。

治理流程:

就轄區內相關問題與民共商→在一定範圍內開展嘗試性服務、收集居民滿意度→分析居民各類相關建議和意見→逐步擴大服務範圍

案例3

村鎮治理:駐村幹部走訪及時對隱患吹哨

懷柔

2020年6月,懷柔區包村幹部王瑞良、姜林紅在日常走訪雁棲鎮柏泉社區時發現,該社區的棲美園小區存在牆體外立面脫落、裸露鋼筋的問題,他們進一步觀察發現,有些樓門的空調外掛機百葉窗也有脫落跡象。二人立刻意識到,如果不對樓棟及小區環境進行整治,這些安全隱患將釀成大患,甚至威脅居民生命。他們迅速將收集到的問題線索第一時間向鎮政府主要領導進行反饋,提前對隱患“吹哨”。

棲美園小區是一個建於2005年的老小區,小區中有8棟樓宇,1300餘名居住人口。鎮領導瞭解情況後,立即召開會議對該問題進行研究,明確責任主體,明晰任務分工。不到一週時間,雁棲鎮黨委書記、鎮長、黨委副書記、柏泉社區黨支部書記以及長城偉業公司負責人就來到現場辦公,當場“拍板”維修方案。隨後,長城偉業公司向區政府遞交資金申請報告,獲批了小區維修基金。

2020年10月,棲美園小區維修改造工程正式啓動。粉刷單元門,翻新社區停車場、甬路,補修牆體外牆,更換空調外掛機百葉窗……11月15日,一個個維修項目相繼報結,該項目正式完工,小區人居環境得以全面提升。

在這個案例中,駐村幹部走訪排查成爲及時解決隱患的關鍵點。

治理流程:

包村幹部日常巡查發現隱患→向鎮裏反映→鎮領導明確主體責任→與分管單位多方溝通→解決資金等各類問題

案例4

區級治理:提前修繕千餘漏雨戶

大興

2017年,北京共經歷了5次強降雨天氣過程,最長的一次持續了66個小時。那一年,大興幾乎每個街道都有社區的維修熱線因漏雨而佔線。其實,大興的老舊小區的頂層和平房區漏雨問題已經絕非個例。

一套全新的應急管理流程,成爲大興雨季來臨前“未雨綢繆”的重要手段。2018年5月,雨季來臨前,大興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在“接訴即辦”調度指揮系統平臺中,以“房屋漏雨”作爲關鍵詞進行檢索,將兩年來未解決的1760件相關居民訴求全部提取出來進行預判、分析,最終“鎖定”了1076戶漏雨隱患點位,並形成專報於當年5月底報區政府。

這份“訴求”引起了區長王有國的注意,親自督辦。在全區重點工作基礎聯席會上,他“點名”各個單位“一把手”要聯合參與專項治理工作小組。隨後一個月的時間,區住建委、區財政局、區城管局、街道等紛紛各就其位“補短板”。6月底,1076戶漏雨隱患房屋的問題全部解決。2018年整個汛期,通過12345熱線反映大興區房屋漏雨問題較2017年同期下降79.84%。2019和2020年的雨季,房屋漏雨訴求率仍在逐年遞減,該區還建立“回頭看”機制,每年雨季來臨前,對既往居民反映過的房屋漏雨進行復查。

治理流程:

大興相關區級部門合署辦公→進行數據整合、分析,提前風險預判→“派件”處理,高頻訴求和突出問題向區政府呈報→書記、區長直接向鎮街主要負責人交辦→問題解決→回訪複查,鞏固成果

第二部分

矛盾化解制

基本涵義

矛盾化解制是指在基層治理中,矛盾問題雖然產生,但仍處在主要矛盾點未發酵、投訴者也未撥打12345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即時發揮各類基層社區平臺的自治作用,主動“接訴”,讓矛盾化解在社區和12345投訴派單前。矛盾化解制是“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關鍵一環。

制度綜述

居民尚未投訴時 社區平臺先“搶單”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草廠四條“小院議事廳”考察時指出,“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社區平臺的基層組織形式有利於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實際上,與“小院議事廳”類似的平臺在北京基層社區裏還有很多,“老街坊議事廳” “民情驛站”“法官聯繫點”“物業議事黨支部”……這些平臺體量也許不大,但卻猶如滿天星,用自己獨特的光亮給老百姓的急難愁盼點明解決路徑。這些平臺,是北京基層治理中“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關鍵一環。

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平臺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織補短板,爲具有首都特點的基層治理體系平添了不少亮色:石景山區的“老街坊議事廳”,通過老街坊之間的互動議事顯示“商量”的力量;東城東花市街道“花伴兒”APP,則搭建起智能平臺,共建共享的同時還爲居民平添了一份便捷;海淀區萬壽路街道“民情驛站”,則直擊物業方面最核心矛盾,在居民投訴前率先“搶單”……

上述這種對矛盾的化解機制,就是一種未訴先辦。“未訴”,即矛盾已發現,但仍未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先辦”,即各社區平臺率先“搶單承辦”。

制度案例

案例1

院落治理:“小院議事廳”互動共治

東城

早在2012年,東城區前門街道草廠社區的“小院議事廳”就已經誕生了。藉助這個議事平臺,各方均可就居民話題共同參與治理、化解矛盾。目前,小院議事廳共有10餘名成員,主要由社區常務會委員、社區居民,還有小巷管家組成。

2020年12月24日晚,草廠社區橫衚衕3號院的居民何永祥向小院議事廳副廳長、草廠橫衚衕的小巷管家李彩仙反映,說家裏的下水管堵了。李彩仙當即前往查看,原來不止老何一家,整個院子的下水道都不通。她馬上給社區管片主任孫博亞打電話反映,後者立即聯繫前門房管所解決。第二天經過7個小時的排查,找到堵點,很快下水道就疏通了。

作爲小院議事廳副廳長、小巷管家,李彩仙也是草廠社區的老居民,在她的手機裏有兩個責任衚衕的居民羣,一旦有任何訴求,居民不用撥打12345,而是可以直接聯繫到這位“副廳長”便能幫助快速化解。

與東城前門街道草廠社區的“小院議事廳”類似,2017年石景山區建立起覆蓋151個社區的“老街坊議事廳”。在“老街坊議事廳”裏,聚集着轄區內多方力量,同樣是一個解決居民難心事、揪心事、煩心事的平臺。石景山八角街道景陽東街第二社區“夜間噪音污染”問題,正是在自己的“老街坊議事廳”裏得以解決。

治理流程:

居民向議事廳反映問題→議事廳彙總、分類問題→召集多方參與協商會議,整合多方意見→由相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解決問題

案例2

社區治理:“花伴兒”APP智能化解矛盾

東城

2019年5月居民專屬“花伴兒”APP正式上線,這是東城區東花市街道的基層治理平臺,從此後,許多讓人頭疼的問題,居民只需一鍵發帖就能獲得反饋和化解。原來,該街道相關科室、社區及物業負責人都在線上隨時“恭候”,居民帖子裏的問題立刻會派單給所屬社區,社區研判後,調度相關部門予以解決。

2020年11月4日早上8時許,來自廣外南里社區的何靜雲在“花伴兒”APP發了一個“吐槽帖”:“車太多了,有關部門想想辦法,居民出行都不方便了。”帖子一發,後臺運營人員馬上把單子派給對應的廣外南里社區,社區專員李海濤馬上聯繫轄區物業,快速打通這條“生命通道”。從何靜雲發帖求助到最後清理完車輛,只花了一個半小時。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花伴兒”APP上線以來,註冊量已經達到16237人,覆蓋整個東花市街道8個社區。居民反映的問題涉及家庭需求、環境整治、垃圾分類、公共安全等等,均與社區家園建設有關。這種“智能”自治平臺的方式,矛盾快速化解,也讓矛盾不出社區。

治理流程:

居民發現問題後在“花伴兒”APP上發帖→運維人員派單給所屬社區→社區研判甄別調度相關部門着手解決→48小時內向居民反饋,不能解決的要予以回應

案例3

社區治理:“移動辦公桌”補短息訴雙功能

西城

2019年7月,西城區西交民巷社區黨委在便民菜站支起辦公桌,居民有啥要求當場提。從最初收集“菜品”意見,到後來這張菜站辦公桌慢慢“增容”,成了居民表達各種訴求的“窗口”。於是社區決定:將“移動辦公桌”長期設置,在方便居民“菜籃子”的同時,還同時負責收集居民“家長裏短”的訴求,切實辦好百姓家門口的事兒。

2020年12月,部分居民買菜時反映附近一個施工工地噪音很是影響休息,這個意見經“移動辦公桌”反饋到社區後,西交民巷社區黨委書記譚道亮與同事們馬上行動:調整水箱位置,遠離居民窗戶三四十米;進行技術改造,想方設法降低電機分貝。不到一週,噪音銷聲匿跡。社區還進一步在工地上建了臨時黨支部加強各方統籌,到目前爲止施工期內還沒有接到一起12345投訴。

治理流程:

居民買菜時反映意見→移動辦公桌收集民意→社區組織居民代表開會→相應多部門實地調研→與意見方對接、達成共識

案例4

鄉鎮治理:“法官聯繫點”化解矛盾

平谷

2020年初,平谷開始鋪設“法官聯繫點”, 平谷法院將61個員額法官全員派駐,對接全區18個鄉鎮街道,在各村、社區設立法官聯繫點69個,法官到村裏“上班”、說事評理,化解各式矛盾。

2020年7月份,西樊各莊村因一戶不願騰退佔道的“羊圈”,村委會向該村法官聯繫點的對接法官李曉明諮詢,準備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李曉明及同事立即下村入戶瞭解情況、多次溝通協調,最終農戶一個月內拆了羊圈,這起矛盾並未走上訴訟。

數據顯示,平谷轄區鄉村的案件數量,由近十年來的新收案件年平均增幅13.5%降低到2019年的4.7%。 2020年迄今爲止,各法庭收案數較去年同期降低34.2%。從這些數字中也可以看出“法官聯繫點”的作用與價值。

治理流程:

村民到法官聯繫點反映問題→站點法官綜合研判→諮詢類問題(如法律合同、司法疑問等)給出答案;矛盾事務類實際走訪→結合前期調研製定方案→與雙方溝通,解決矛盾

第三部分

矛盾處置制

基本涵義

矛盾處置制是指在基層治理中,不僅出現了矛盾,而且已經升級到撥打12345尋求解決的階段,但在12345的派單和轉辦的過程中,通過“接訴即辦”的制度,讓矛盾不蔓延、不爆發,把矛盾帶來的情緒、影響降低到最小範圍。在這方面,北京基層已經作出了豐富多彩的探索。

制度綜述

接訴即辦處置矛盾 織密爲民服務網絡

矛盾處置制,就是“接訴即辦”。近年來,本市關於街道層面的制度設計壓茬推進,“大部制”設置扁平化,賦予基層執法權, “月度點評會”“吹哨報到”“雙反饋”“三率”等制度設計使得矛盾處置機制帶點成面,舉一反三,逐步織密解決羣衆訴求的網絡。這些,都在傳遞着“急”“即”“穩”“深”等遵循系統觀念、解決基層矛盾的思路。

2017年9月,北京市將平谷區關於基層治理方面探索的經驗做法總結提升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向16個區選點推廣。2019年2月,本市出臺《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街道啓動“大部制”改革。2019年,《北京市街道辦事處條例》歷經多次審議後出臺,於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本輪街道工作改革的重要特點是向街道下沉賦權,街道設立綜合執法隊後,對涉及多部門協同解決的事項,可以得到市、區相關部門的配合,真正實現“街鄉吹哨、部門報到”。

本市近年來大力推行的接訴即辦,更是解決市民訴求的直接保障。制度設計上有“月度點評會”“吹哨報到”“雙派單”和“三率”兜底,每個月市級層面開會通報接訴即辦的響應率、解決率、滿意度排名靠後的街鄉鎮,層層傳導壓力。這些制度設計,以“賦權、下沉、增效”爲重點,固化黨建引領。可以說,矛盾處置制度是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終端環節,這個制度的成熟與成型將意味着北京基層治理體系真正形成 “良性閉環”。

制度案例

案例1

社區治理:“雙派雙考”效率高

石景山

2020年12月16日11點22分,石景山魯谷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接到一個派單,居民反映家屬院的停車位上有人私裝地鎖影響停車,處置中心立刻通過“雙派雙考平臺”把這個訴求單同時派給了街道城管辦和社區物業。

接單後,街道和社區、物業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現場,街道城管辦協調物業拆除地鎖。社區幹部則負責向居民解釋相關規定和執法依據。街道、社區雙雙“接單”處理問題,讓本來在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單子”一天內就完成,縮短了接訴即辦時間,提高了效率。

當天下午,除了拆除地鎖,針對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街道城管辦把該社區居委會和物業聚在一起,召開了協調會。最終,編制出一套符合小區實際的停車管理方案,包括將社區內的公共車位變成共享車位,通過街道工委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挖掘周邊空間潛力變爲夜間停車場等。這套方案將會在徵求社區居民意見後實施。

治理流程:

街道市民訴求處置中心接12345單

派單給街道→召開協調會提出解決方案

派單給社區和物業→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詢問情況

共同處理,街道協調、物業實施

最終解決問題

案例2

村鎮治理:書記鄉長夜訪“聽”噪音

懷柔

2019年7月11日,12345市民服務熱線收到來自懷柔區喇叭溝門鄉喇叭溝門村繆女士的訴求件,反映自家附近的污水處理設備夜間運轉影響休息。出單後,該鄉專班工作人員迅速將單分派給鄉環境辦和繆女士所在的喇叭溝門村,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於春利也於第一時間在派單上籤下“接訴即辦”字樣。

不到一小時,鄉環境辦的“接單”員和村幹部到現場瞭解情況。經瞭解,繆女士反映的噪音問題來自鎮村污水處理站升級改造工程,施工單位的工作時間符合國家規定。同時經測量,該設備已進行降噪處理,不屬於噪聲污染的範疇。但該工地距離繆女士家僅10米距離,設備運轉聲影響到了其家人的休息。當晚9點50分左右,時任該鄉黨委書記孫遜與於春利一起敲開繆女士的家門,當場表示:“明天一早就對設備進行再次降噪。”第二天一早,施工單位對機器進行了二次降噪,解決了繆女士的實際問題。

治理流程:

接到羣衆訴求→街鄉鎮專班人員與訴求人建立聯繫→同時呈報“一把手”批辦→轉交主管單位現場解決 →對於主管單位解決不了的緊急事件、疑難問題,街鄉鎮“一把手”現場辦公

案例3

區級治理:

西城、豐臺“兩不管”地界變“兩都管”

西城 豐臺

西城廣外街道和豐臺太平橋街道分屬不同地域,卻因“跨區吹哨”機制,讓兩個街道有了緊密的合作關係。而這種合作源於正好“騎”在西城、豐臺兩區交界的一棟二層違建。

這棟違建,是西城廣外街道執法隊排查鄰近的農貿市場隱患時發現的。找經營者談,說屬於豐臺,不歸西城管,而當緊鄰的豐臺太平橋街道來檢查執法時,經營者用的也是同樣的伎倆。對於西城執法部門來說,把整棟樓都拆掉,顯然屬於越界。2018年初,廣外街道和太平橋街道協商,決定以“跨區吹哨”、兩街道執法部門共同報到的方式,推動違建整體拆除。從2018年年初到5月份,雙方7次聯手,共同依法約談相關產權單位和公寓負責人。最後,兩個街道的城管執法人員一起動手,將違建全部拆除。據瞭解,從2018年至今,跨區吹哨機制,使得西城、豐臺兩區交界處羣衆反映的店外經營噪音、污水、違建、遊商、黑車等集中投訴得以聯手解決。廣外街道兩“區”問題解決的背後,是黨建引領下的各方參與、合力攻堅。據悉,廣外街道下一步將與西客站聯手,對非法運營黑車、黑摩的進行跨區吹哨整治。

治理流程:

接到涉及邊界線問題舉報→接訴方街道召開接訴即辦會→向另一涉及地域跨區“吹哨”,要求召開聯席會議→被“吹哨方”組織多個相關部門人員前往聯席會議會場→雙方確定聯合“出手”時間、地點、分工→雙方人員現場解決問題

案例4

區級治理:跨市區兩級“吹哨” 破解18年爛尾樓問題

大興

2002年,大興區果嶺假日小區的開發商資金鍊斷裂,這個小區成了爛尾樓,214戶居民交了全款卻無法拿到房子。由於歷史原因複雜,辦理難度極大,一時難以解決,在沒有驗收交房的情況下,居民們一邊入住無暖氣、無天然氣、無市政電的三無“半成品”房屋,一邊撥打12345反映問題,還有的居民多次到市區兩級信訪投訴。至今18年間140餘人撥打12345反映爛尾問題。

雖然小區屬地在大興,但問題的處理牽扯市區兩級多個部門、國企、單位等,僅大興區級層面很難將這些部門“聚”在一起解決,也只能束手無策。得益於2019年“接訴即辦”“吹哨報到”機制落地大興,解決爛尾樓問題也有了希望。

當年9月,由區長王有國“吹哨”,“吹”來了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規劃委、區住建委等部門,市區兩級共同推進工作。區住建委協調各設計單位出圖、開發企業向市燃氣四分公司及區供電公司申報。經過前期準備,2020年3月30日現場正式開工。11月17日完成工程驗收,正式向居民交房併入住。

治理流程:

接到12345熱線轉單→區政府向市級部門吹哨→聯席制解決問題→由區政府出面協調相關資金等問題→涉及的企業執行處置問題

內存

北京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沿革

本市近年來對基層治理工作非常重視,從政府規章到地方性立法頻出新招,多處制度創新,爲街道賦權,爲基層撐腰,破解基層治理中的難題,解決羣衆訴求,基層治理的制度安排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體系。

《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

2019年2月26日,本市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意見》可以說是近年來加強街道工作的“總綱”。《意見》在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街道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街區更新、社區治理和保障機制六個方面,提出30條改革措施。《意見》提出,街道一般設置黨羣工作、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設、社區建設、綜合保障等六個內設機構和一個街道綜合執法隊。

《北京市街道辦條例》

2019年6月,《北京市街道辦條例(草案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2019年7月、 9月、11月,《條例》歷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三次審議後正式出臺,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本市在實踐中探索的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接訴即辦工作機制正式入法。《條例》爲街道賦權,街道辦可統一領導區政府派出機構;爲街道撐腰,建立工作人員容錯糾錯機制鼓勵作爲;爲街道定責,清單外事項不接受“甩鍋”;爲基層減負,不得違規要求社區填表報數。

《北京市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職責規定》

2020年11月,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公佈《北京市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職責規定》,全文105條,爲全市一百多個街道理清條塊事權、理順職責關係提供權威依據。《規定》有點有面,細化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的六大類職責。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林豔 李澤偉 蔣若靜 王斌 解麗 武文娟 蒲長廷 劉婧 製圖/潘璠

圖片來源(由左至右):懷柔區雁棲鎮供圖、西城區廣外街道供圖、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供圖、攝影/本報記者 劉暢、朝陽區八里莊街道供圖、大興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