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后卫的职责无外乎三点,占领制空权、门前排险、控制禁区前沿的正面防守。这就要求担任中卫的球员具备强壮的体魄、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正因如此,一个优秀的中后卫不仅可以作为后防线上的定海神针,更可以是一支球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领袖。

远古时代

但在最初的足球比赛中,技术运用与比赛规则都比较简单,没有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只要拿到球就往前踢,根本不懂得组织进攻,防守当然更是一塌糊涂,所以也就没什么后卫的概念可言。到了186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足球协会,并制定足球规则,同时也由于足球运动的发展,技术也提高许多,场上出现了分工合作,足球比赛的原始阵型也随之产生。最初的比赛阵型为1-9,即9锋1卫,9名前锋进攻1名后卫防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当时那个在场上唯一一名负责防守的角色几乎和门将一样特殊和尴尬。

随着早期越位规则的产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球场上的防守球员开始增多,在1870年,英国人又创造了235阵型(两名后卫三名前位和五名前锋),整体防守的概念也开始成型。1925年,英国人对有关越位的规则作了重大修改,这成为了足球比赛从无序状态到有序发展的里程碑。以前的越位规则是当一名球员在对方半场比对方的三名球员更接近底线时,就会被判越位,这一规则被一些狡猾的球队滥用,特别是纽卡斯尔联队,该队的后卫将越位玩成了艺术,他们总在前场活动,这样对方的前锋很容易陷入越位陷阱。

WM阵型的兴盛与消弭

新的越位规则出台之后,阿森纳的传奇教练查普曼最先吃透规则的精神,他将已经沿用了几十年的235阵型改革,将原来的中前卫后撤之后两名后卫之间,将两名边前卫内收,变成三名后卫、两名前卫、两名内锋和两名边锋和一名中锋的阵式,这就是著名的WM阵型的由来。

WM阵型的精髓在于三后卫的防守,在当时,后卫一词在英文中的拼写是“full back”,望文生义,他们在WM进行中全职防守,很少助攻,这种功利战术不仅让让阿森纳队成为英格兰的足球霸主,更让英格兰在世界足坛带来25载的领先优势。那时不单英国足坛几乎清一色的采用WM打法,即使是战术革新活跃的意大利人也不过是将它进行微调。1938年世界杯,传奇教练波佐在战术上采用了狙击手战术,大获成功,而这种意大利式的WM阵型又被奥地利人拉恩进一步发展,他要求三名中卫的分工更明确,一名盯住对方的中卫,另外两人则在对方中锋向两侧分球时堵住对方的内锋突击。这种防守思想已经依稀带有现代足球的痕迹。

四后卫的兴起

如何攻克三后卫的防守,在当时成了世界性难题。50年代中期,匈牙利人大胆变革,他们将WM阵型中的中锋后撤,然后将两名内锋突到前面形成四前锋。这种革命对于WM阵型的打击是致命的。1953年10月25日,习惯了盯人防守的英格兰队在温布利球场迎战匈牙利的时候,惊奇发现他们的三后卫体系在面对四前锋的进攻时,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中卫哈利,他从来都是紧盯对方穿9号中锋,但这场比赛却被对方的位置回撤希代古提若即若离的跑位折磨得死去活来。本场比赛英格兰尽管派上了斯坦利马修斯、莫滕森等传奇攻击手,但还是雪崩一样垮了下来,以3:6惨败。一年后,决意复仇的英格兰回访布达佩斯,结果以1比7再遭匈牙利人羞辱。此役后,英式足球彻底和WM阵型绝缘,而意大利人方全面更新自己的战术思维,朝着后来被称为“链式防守”的方向狂奔而去,曾经靠三后卫雄霸天下的WM阵型于是彻底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在1958年的瑞典世界杯上,将一名前位后撤,形成四名后卫,从断代史的角度,这是区域防守的开端,这一创造性的思维至今仍方兴未艾。但这种阵型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弱点是中场的空缺,于是在四年后的智利世界杯,巴西再次变革,为了加强中场力量他们撤回一个内锋到中场担任前卫而形成了更加平衡的433。而在有些时候,为了加强防守,433阵容中的三个前空中会回撤一个担任前卫,这便是442阵型的雏形,而这种变化又被英式足球广为采纳。

至此,世界足坛彻底进入了四后卫的防守时代。而随着这种防守体系的迅速完善,所谓“中后卫”的概念也渐渐浮出水面。

清道夫与自由人

在四后卫战术体系稳步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固守稳攻的战术思想影响,“拖后中卫”的概念应运而生。尤其是在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上,很多球队为了加强防守,于后卫线后面安排一个队员,位置更加靠近名将,执行单一的补位防守任务,“扫清”攻到本方球门前的来球,因此拖后中卫又被形象地称为“清道夫”。

在1966年世界杯之后,清道夫战术迅速散布到欧洲。但联邦德国队逐渐发现,由于自身实力强大,经常能够制敌于对方半场,这样一来就使得清道夫经常游离于全队之外,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于是在70年代初,他们大胆地将清道夫进行位置变革,创造出1333阵型,而这里的“1”绝不是拖在最后保护大门的后卫,而变成了一位没有位置界限,既能协助防守,也能组织进攻,还可以伺机插上的“自由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贝肯鲍尔。

一个好的自由人为了完成自由人战术所赋予他的场上职责,必须具备充沛的体能和相当全面的攻防技术。他既该有中后卫的沉稳,亦应该具备前锋的向前意识;一方面能在后场左右封堵,及时补位,另一方面能够看准时机,单枪匹马从后场突然插上便给对方致命一击。一名称职自由人在场上体现的实际上是拖后中卫和“b2b”的双重职责,担任这个位置的球员必须在根据场上情况及时,合理地完成角色转换,所以这对球员审时度势,把握战局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仔细研究一下贝肯鲍尔以及西德队在1974年的战术,我们就会发现,作为自由贝肯鲍尔确实没有被指派什么明确的任务,既不用盯人,也不用在防守时退到什么位置,但进攻时更是除了边路几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无论是四后位防守体系还是早期的三后位防守体系,都是以中路布防结合两侧盯人为根基。但随着足球纪律性和战术素养的提高,防线的层次感越强,中路进攻变得极为艰难。而正是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之下,边路进攻以其机动性、灵活性和强大的穿透力,逐渐成为世界足坛的主流战术并愈演愈烈,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战术革命就是442阵容在欧洲的繁荣昌盛——显而易见,这样的布阵不仅能够让左右两名边前卫实施边路突击。原本拖在后面的两名盯人中卫也摇身一变——由边后卫与边前卫形成的套边进攻是442阵容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事实上,也正是在明确了边后卫的位置分工之后,现代足球中的中后卫概念才得以清晰地浮现出来。

在现代足球的四后卫体系中,两名中后卫可以有明确分工,即一名居中保护,另一名游动盯人。不过清道夫战术受制于边后卫大幅度助攻,已经逐渐消亡,而由贝肯鲍尔开创的自由人战术也已经被后腰位置覆盖。在近年来,两名中后卫的分工也日趋淡化,一般来讲中路的防守任务都是由两名中卫共同完成的,至于盯人防守和保护防线的分工,完全凭借两个人的战略关系和相互默契来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由WM阵型衍生的三中卫体系也没有消亡,在1982年世界杯之后,丹麦人在皮昂特克的教导下尝试改革,他们认为平行四后卫缺乏纵深,而且四名后卫防两名前锋太浪费资源,因此只留下三名后卫——两名盯人,一人拖后保护,而原来的两名边后卫则被大大解放,成为肩负攻防双重角色的“翼卫”,中场的三名球员成为保护三名后卫的屏障,这便是足球352阵型的基本模式,与442的灵活机动相比,352的特点是位置分工非常明确,在球场中央具有局部优势,同样的,强调高位进攻的343阵型以及3412、3421阵容也是以三为体系为根基。

伟大的中后卫:(巴雷西,贝肯鲍尔在前面专门写清道夫和自由人的文章中介绍过,在这就不多言)

最完美:博比·穆尔

英格兰国家队队长精通中后卫一切的防守技术,卡位精准,争顶出色,摩尔比贝肯鲍尔差的就是纵向突破和得分能力,其他的属性在同位置球员中都是历史前三,中长传精度和场面洞察力放到现在也是教科书级别。在1966年世界杯上,穆尔带领全队力克群雄,第一次捧得世界杯。1970年世界杯上,穆尔与球王贝利的对抗中,贝利很难得到机会,连贝利都称赞穆尔是后卫中的典范。英足总授予他英格兰终身名誉队长称号。

最优雅:内斯塔

身材高大、速度快、位置感强,对球落点判断准确,一对一防守能力非常强,他防守动作规范而隐蔽,球风勇猛而不乏文雅,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卫,也被罗纳尔多称之为意甲最难对付的后卫,是人望而生畏的后防大闸。

面容俊朗的内斯塔总是表现得非常优雅,举手投足间透着大将的风度,虽然在防守中不乏凶狠的铲抢,但他总做得干净利落,不会去伤害对方球员。当拉齐奥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来自意大利的米兰毫不犹豫地以3000多万欧元的天价将其购入。加盟米兰后,内斯塔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但很快融入球队,帮助球队在0203赛季夺得欧洲冠军杯和意大利杯的双料冠军。

成就最高:卡纳瓦罗

作为防守球员,他获得的荣誉,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面也很难有来者。2006年在带领意大利夺得世界杯后,卡纳瓦罗以意大利队长的身份获得了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金球奖,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防守球员。此后的这10多年中,再也没有防守球员能登上卡纳瓦罗曾经站过的地方。

技术特点方面,卡纳瓦罗虽然身高没有优势,但靠的是意识和下脚速度,还有不错的传球技术。他的身体能力出众,弹跳惊人,下盘很稳,加上不错的防守意识,是顶级的中后卫。而他不知疲倦的盯人防守和高难度解围,已经成为他的注册商标。但这种技术特点决定了,年纪大了的时候状态会直线下滑,所以在06世界杯到达巅峰后,卡纳瓦罗之后在皇马水平严重下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