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鋼無鋼:一段歷史與二次創業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歌開過大大小小無數次會,郭強說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會議,是2017年8月25日的濟鋼幹部大會。會議開始前,會場播放的音樂並不是以往常放的進行曲,而是一段他不甚熟悉的旋律——他後來專門查了查,是Victory,勝利。

“這不是唱高調。”郭強是濟鋼規劃發展部部長,在濟鋼工作已有30年,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曲折。2017年8月,時值濟鋼正式停產兩個月,也是在這次會議上,濟鋼提出“二次創業,重塑濟鋼”、“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

郭強說,這是一個轉折點,“給大家立了發展的目標”,是一顆定心丸。

不同於其他鋼鐵企業一般概念上的物理形態的遷移,2017年,邁過建廠第59個年頭的濟鋼,與鋼鐵主業完全切割,產能調整歷經從“關停濟鋼”到“存續濟鋼”最終到“發展濟鋼”的決策過程,一波三折。

濟南鋼鐵是全國首家生產線整體關停的千萬噸級城市鋼廠,關停的背後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中鐵腕淘汰落後產能,也是濟南城市功能轉型的切入點之一。

從2016年8月31日上級決策,到2017年6月29日開始停產,在10個月的準備期內,要謀劃好安全關停650萬噸鋼鐵產能,最終在33天內完成鋼鐵產線全面停產、分流近2萬名職工。這在鋼鐵行業內並無經驗可循。

轉型同時也牽涉主廠區資產包的公開轉讓、子分公司關停資產轉讓、土地以及“四供一業”的移交等問題。截至目前,濟鋼主廠區19個資產包的公開轉讓成交合計29.54億元,溢價率53.01%;子分公司關停資產轉讓成交合計8278萬元,溢價率27.67%,資產處置累計回籠資金47.55億元。資產包總體全部完成拆除,土地移交規範進行,完成第一批約4900畝土地移交。

在2017年到2020年的3年時間中,無鋼的濟鋼也變得更加聚焦,很多事情開始從最初的紙面落到了行動中。

“這幾年確實是在不停地摸索。剛停產時,我們提出的一箇中心、兩個基地、三個園區,就琢磨了兩天,這些其實是紙面上的規劃。後來又在2018年提出三大類型、五大板塊,將前期的經驗歸納總結,最終在2019年省國資委和山鋼集團提出了培育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和現代城市服務三大主業。”郭強回憶。

告別了一段歷史的濟鋼,正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向縱深探索。

鐵騎路49號

1958年前後,全國大鍊鋼鐵,以鋼爲綱,山東需要一家位於省內的鋼鐵廠。

濟鋼建廠60週年時,在濟鋼整理出來的“建廠元勳”口述回憶文本中,多數親歷者年逾古稀,“奮鬥、精神、激情燃燒”是他們有關這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原濟南鐵廠調度室副主任夏克林回憶,山東在建國之初沒有鋼鐵廠,省內用鋼材,需要去國家計劃委員會開介紹信,然後到有鋼材的地方調運,十分不方便。1957年6月,省、市有關領導正式拍板,決定在濟南市籌建鐵廠。

彼時山東省領導抽調了濟南市安副市長、濟南市重工業局局長初清津等成立領導小組,研究山東省成立鋼鐵廠的實施計劃。1957年6月,濟南鐵廠籌備處成立,夏克林作爲籌備處辦公室主任,參與籌建的全過程。

“當時預計建廠資金大約800萬元,省內當時湊出600萬元,還差200萬元的缺口。正好河北省也沒有鐵廠,和山東一樣需要從外省調運,聽說山東要建鐵廠,就主動找來,打算一起參與,這樣他們也能分一些鋼材指標。”資金缺口由此解決。

選址也頗費周折。夏克林回憶:鐵廠址既要臨近鐵路便於運輸,又要適合地質結構條件。“當時請了鞍山鋼鐵設計院張景春前來幫助設計指導,選擇了包括王舍人莊、黃臺等幾個方案,經過反覆比較,最終敲定在歷城區鐵騎路49號。然後借了馬鞍山鋼鐵廠的建廠圖紙,一口氣建了4個高爐。”

1958年5月1日,山東第一座高爐產出第一爐鐵水。

與同一時代集中建設的工業企業一般無二,濟鋼建廠之初,需要從全國各地調配人員。後續生產過程中,技術骨幹、爐長、工段長,都是從本溪鋼廠、唐鋼、鞍鋼等大鋼廠援建過來的。

幾代人的努力,使濟鋼跨越了幾個階段:1981年,濟鋼成爲同時期建廠的全國同類型企業中第一個上繳純利潤的;1983年,鋼產量第一次超過建廠設計30萬噸的規模;1991年突破100萬噸,結束了山東無大鋼的歷史;2003年,鋼產量突破500萬噸,躋身全國重點大鋼廠行列;2004年,進入全國10大鋼廠行列;2005年,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跨入全國千萬噸級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行列;2006年,鋼產量列全國第6位;2007年,鋼產量1212萬噸。59年中,濟鋼累計生產鐵1.55億噸、鋼1.55億噸、鋼材1.37億噸,上繳利稅316億元。

原濟南鋼鐵廠中板廠廠長鄧洪玉,1959年從鞍鋼援建而來。他有關濟鋼的最初回憶是:“往南看,荒山累累;往北看,黃河沒水;往濟鋼看,塵土橫飛”。現在鐵騎路49號是濟鋼職工的住宅區,按照濟鋼片區的規劃,工業旅遊發展和黃河生態觀景帶將形成有機融合。

直至關停,有關鋼廠的記憶被封存在濟鋼3200立方米高爐之中。這座在2010年投產的高爐,曾是山東省內之最。2020年,按照濟鋼片區規劃,高爐將成爲文化設施,與2.5米中板廠、一小型廠以及濟鋼“凱旋門”共同成爲鋼鐵博物館的一部分。

“3200萬方高爐2010年建成投產,在很多一線員工眼中,就像是正在長身體的孩子,親手關掉它,總歸是捨不得的。”時任鍊鐵廠黨委書記趙智珠說。

郭強的關停記憶,是4米3寬厚板軋鋼產線和3米5中厚板產線的停產。“眼淚還是流下來了,青春是在這裏的。”

1985年進廠的姜和信,走完了停產的最後一道工序。事關安全,最後一天沒能留給他太多告別的空間。“那天我們忙着去給各種設備停電,對電工而言,所有的設備投產的時候需要我們去送電,停產的時候需要我們去斷電。”

但姜和信的父親,一位老一輩的濟鋼人,現在偶爾還會問起這樣的問題:“(濟鋼不產鋼鐵了)是真的嗎?”

濟鋼無鋼

去日照鋼鐵、山鋼總部、內退、買斷,或者繼續留在濟鋼競聘上崗?這是2017年濟鋼在職工分流過程中,擺在員工面前的幾條路。濟鋼員工數量的峯值是38000人,目前留在濟鋼的約爲5千人。

是否留在濟鋼,心態變化是區別之一。“鋼鐵主業在,心裏踏實,按部就班,不斷發展;2017年6月以後,拿掉主業面對新的市場,像要在海里學游泳,每天都可能碰到新的挑戰。”郭強說。

主業關停後,濟鋼機關人員經歷了大量削減,郭強所在的規劃發展部相當於此前四五個部門的職能,除了負責戰略規劃、產業規劃、投資管理的職能之外,也承接了此前裝備部設備管理、工程管理、招標採購、特種設備管理等職能。

更多的變化在於工作內容,姜和信所在的工作室即經歷了這樣的變化。2012年4月,“姜和信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電工班爲基礎,當時主要是爲鋼鐵主業的“幹法熄焦”工藝生產現場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技術服務。熄滅1000度的焦炭,此前通過溼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熱能也沒法回收,後來“幹法熄焦”被國家發改委立項爲節能示範項目,逐漸對前者形成了替代。

主業關停前,姜和信的工作室是問題導向的,主要針對鋼鐵生產設備中的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做一些服務生產的創新項目。2017年停產後,姜和信的個人工作室整體併入瑞寶電氣。後者是濟鋼23家子公司之一,工作室關注的業務範疇,也從鋼鐵產線轉移至更大範圍的市場需求。

“經過調研之後我們再做研發,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包括以前服務鋼鐵產線時的一些電氣創新產品,進一步完善之後也可以去銷售,以前濟鋼所需要的,現在其他的企業可能也需要。”據姜和信總結,依託冶金行業自動化、智能化的產品研發是工作室的主要方向,客戶主要分佈在山東省域內,但不管是行業還是地域,不會拘泥於此,會更加多元化。

轉型既徹底又突然,勢必意味着缺乏準備,對市場拓展不管是難度的預判還是經驗的累積,都很難一步到位,紙面上的規劃需要在現實中一步步磨合,過程中伴隨着諸多挑戰。

按照濟鋼“多元培育,逐步聚焦”的目標,一開始的狀態是“什麼都幹”。比如,自動售貨機、油煙淨化器、疫情期間的自動測溫等。“可以說接觸的項目很多,也有很多成果,問題是不夠聚焦,真正能夠走向市場、賺取很大收益的項目,未達預期。”姜和信說,經過前期的經驗總結,更加聚焦重點項目,分層級管理推進是2021年的計劃。

重塑濟鋼

2019年,經過前期的摸索,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和現代城市服務三大主業得以確定,一些新的模式和激勵被創建,之前“缺乏核心技術”的擔憂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和。

郭強舉例,濟鋼與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成立的濟鋼防務公司,由最初單一領域的成果產業化,升級爲政府、科研單位、企業間深層次、全方位、多維度合作。目前,濟鋼防務已經實質化運營,2020年首次盈利。

城市服務能夠解決濟鋼存續產業的問題,比如渣土運輸項目、出租車項目、汽車拆解項目等。“濟鋼原來內部有一個小車班,主要負責公務用車,後來我們就小車班的班底成立了濟鋼順行出租車公司,在職工安置的過程中,濟鋼購買了120臺渣土車,依託濟鋼內部原有的負責礦石、用料運輸的企業,成立了城市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消納城市的渣土,濟鋼也採購了移動式建築垃圾破碎機,在廠房拆除過程中,將建築垃圾粉碎至顆粒,用於鋪路等用途。城市礦產科技有限公司現正在談的項目,包括城市中水處理,城市污泥的資源化利用等。

在資源方面,濟鋼全資子公司山東濟鋼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18年1月3日成立。其負責運營的濟鋼環保新材料產業園,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產品定位是系列鈣質脫硫劑和高端碳酸鈣產品,後者主要應用橡膠、塗料、造紙和醫藥等行業。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濟鋼23家子分公司中15家完成利潤目標。其中,冷彎型鋼、薩博汽車產銷量翻番,濟鋼國際、城市礦產、石灰石公司等實現超利潤目標15%以上增幅。2020年,濟鋼整體實現營業收入293.57億元,較年初目標增加35.51億元,22家子分公司營業收入整體同比提升15.28%。其中:濟鋼物流、城市礦產、冷彎型鋼、濟鋼文旅、保安公司、創智谷、建設公司、人力資源公司、魯新建材、環保材料、濟鋼順行、薩博汽車、研究院、港城礦業14家單位完成預計目標。

郭強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依託過去的資源展開的鋼材貿易還是“大頭”,在新興領域嘗試纔剛剛起步。

根據濟鋼實施的“兩步走”戰略規劃,利用3年時間挖潛能、拓市場、擴規模,經營規模恢復至停產前,至2021年末,營收達到330億元;第二步:至2023年末,經營規模在2021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600億元。

目前“第一步”已經完成,2020年提前一年完成了營收接近300億元的目標,產值恢復到停產前的水平。

在郭強看來,在產值上已經實現了“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的目標,而從質量上看,“剛剛站住了腳,摸出了門道”;未來還需要在形成核心技術能力、構建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以及良好的產業生態上下功夫,目標產值翻番。

“只有到那時,才能說濟鋼的轉型成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