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被窃听者身边放置一个普普通通的充电宝,就相当于放了一个保持通话的手机。一切声音会被传到窃听者的手机上,甚至被录音,而被窃听者对发生的这一切却浑然不知。”

当这些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会产生过这样的恐慌:我的生活被窃听了!

充电宝竟有窃听功能?

近日,南京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销售具有窃听功能的充电宝,南京警方根据这一信息深入调查,摧毁了一条包括生产厂家、销售代理在内的生产销售定位、窃听、偷拍设备的网络黑色产业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28名,缴获相关设备2000多个。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设备被生产者伪装成充电宝,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远程定位、轨迹查询、远程录音等,该做法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在精确掌握3个涉案窝点后,南京警方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摧毁生产公司(包含工厂)1家,销售代理公司1家,二级销售代理2人,捣毁犯罪窝点3个,网络平台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6人,刑事拘留17人,缴获定位、窃听设备2000余个。该平台存在非法窃听音频文件270余万个、单日轨迹定位文件430余万个。

(现场抓捕画面)

专家:应从生产源头堵截

GPS定位器,广泛用于私家车的防盗和企业进行车辆管理。但是,当GPS定位器被设计成小巧易于隐蔽、能远程听音的时候,就让产品变了味。

这种能够远程收音的GPS定位器,内部结构非常简单:一块物联网芯片,还有一块为它供电的电池。芯片接收卫星数据,将数据传输至信号塔,再经信号塔将定位数据传至服务器,使用者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就能获取芯片的精准位置。相比一般的物联网芯片,这块芯片上多加了一个微型的麦克风。

目前,GPS定位器这类产品,尚未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但在此基础上增加麦克风收音等功能,却没有相关管理规定,形成监管的盲区。

而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也正是利用监管盲区,在这类产品销售推广广告中,或多或少地明示暗示其隐藏功能。

2015年起实施的《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明确禁止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也明确规定,以窃听手段获取的材料,不但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行为人很可能还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对此,专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法律应该同步跟进,对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施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在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对个人信息都是最高位阶的保护。不能靠企业自律,也不能通过个案处理,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必须是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从它的生产源头开始堵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