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樑

提起美劇,相信很多人對《生活大爆炸》《老友記》都不會陌生。上大學時追《越獄》系列,那叫熱血沸騰,夜不能寐,甚至透過月光看到寢室窗外的防盜網,莫名就生出鋸斷它絕塵而去的衝動。回想起來覺得十分可笑。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卻很難靜下心來追劇了。近來觀看美劇《女王的棋局》的動因,則是多位好友推薦使然。

影片講述了一個孤兒慢慢成長爲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故事。主線清晰,結構簡單,劇情圍繞着主人公貝絲·哈蒙展開。跟許多燒腦美劇明線暗線錯綜交叉不同,《女王的棋局》從一開始便如國際象棋的棋盤一般黑白清晰。哈蒙經歷了少年喪母、沉迷安慰劑、意外接觸象棋後人生髮生轉折、被人收養、四處征戰、逐漸成名、繼母離世、沉迷酒精和藥物、在朋友幫助下漸漸走出陰影、最終功成名就。正應了《孟子·告子下》中的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主人公在國際象棋領域的造詣,源自與生俱來的天賦,但除此之外,她的生活卻是破碎的。彷彿是象棋所帶來的榮譽彌補了生活對她的殘忍,也或許是坎坷的經歷讓她對生活的細節漸漸麻木,哈蒙這位“天才”彷彿一直在走鋼索。孤立無援的她只能把日常生活寄託給虛無,而唯一支撐她的象棋事業也時不時給她帶來打擊。幸好有朋友的陪伴,讓她最終戰勝了自我。

就影視作品而言,真正能夠給觀衆帶來心靈震撼且能流傳久遠的佳作,其主題永遠離不開對人心靈的關注和探索。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旁白:“自由不在外面,而在內心。 ”同理可證,解救哈蒙的不是外在的象棋,也不是生活的坎坷,或許也不是朋友的援救,真正讓她找到正確人生方向的是她自己,也只有她自己真正明白了最想要什麼,才能掙脫桎梏去爲之奮鬥。

觀看這部美劇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詞語——“邊界”。生活的邊界在哪裏?人生的邊界在哪裏?人類的邊界在哪裏?社會的邊界在哪裏?這些邊界都是看不見的,也是不斷變化的。有些邊界可以穿越時間,比如古人爲我們留下的文化、知識、經驗等等。而有些邊界卻只短暫地存在於某一時刻,比如我們每時每刻必須做出的選擇。 “邊界”一直如影隨形,有時清晰有時模糊。這裏面可能還會有一些哲學上的問題,比如 “此岸與彼岸”,再比如“本體與超驗”。回到劇中來看,天才少女哈蒙的成長一直在邊界遊走,她是母親“意外”放縱誕生的苦果,親生父親不管她們死活,母親萬念俱灰要帶她一起赴死,結果她死裏逃生,被送入孤兒院。到此爲止,哈蒙的生活可以說已經被推入一種極端。無意中接觸到國際象棋之後,哈蒙的生活進入到另外一個極端,在這個邊界上游走,哈蒙時而迷茫時而清醒,天才和魔鬼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劇中還討論了一個問題,影射了當年歐洲大陸對女性的偏見,對男權主義的崇尚。哈蒙參加的國際象棋比賽被看成是男人的遊戲,女棋手根本不被重視,僅有的幾個女棋手因成績不佳或者難抵壓力都退出了棋壇,轉而投向更有利於性別發展的職業。而哈蒙卻不知道“除了象棋之外,她還有什麼是擅長的”,她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打敗男性棋手,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劇中這一情節也充滿了對性別的隱喻,即女性想要在男權至上的社會獲得成功,將要付出數倍於男性的努力才能實現。於是,這其中也會隱含一個“邊界”的問題,那就是性別的邊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歲月裏,人們不自覺地形成了性別的邊界。性別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體現在社會機器運轉的各個環節。但隨着女權運動的萌生,女性地位的不斷崛起,這種存在於性別之間的邊界又在悄然垮塌。相信總有一天,性別的社會邊界將不復存在。

劇中哈蒙的親生母親因爲生活和感情的雙重打擊選擇離世,而後來領養哈蒙的繼母雖然有着類似的遭遇,卻選擇了守護哈蒙,讓她重新感受到母親的溫暖。對於哈蒙來說,繼母的陪伴更像一位真正的母親對子女的關愛,由此,可以推論和探討親情的邊界。我們甚至可以存疑,維繫親情的到底是那根脆弱的臍帶還是夜以繼日的陪伴與守護。人們總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或許,親情的邊界可以通過時間變得壁壘高豎或者風化頹敗。也正如哈蒙的繼母所說的那樣:“象棋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

同樣的邊界,還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在百度詞條中,邊界的含義本就指國與國之間的界線。而在《女王的棋局》中,哈蒙代表美國去當時的蘇聯參賽,放大了因爲性別或者地域產生的邊界,上升爲了一種國家意志。不得不說,劇中的情節對照當下也有一定的普世價值。國與國之間、不同意識形態之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之間的衝撞和鬥爭,皆是不能包容邊界的存在,那些通過各種手段獲得的所謂勝利,終究只是一時之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邊界”的定義大概只適用於我們有限的認知,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地球乃至整個銀河系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作者簡介:

王國樑,青島文學編輯

作者:簡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