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名人堂:克里克

81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名人堂

1962: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6.8-2004.7.28),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神經科學家。

帕勞(2000):英國生物學家克里克

克里克出生於英格蘭的北安普頓。他從小就有旺盛的求知慾,思維敏銳,對眼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的家庭條件不錯,屬於中產階級,因此童年時代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後在北安普頓和倫敦讀完了中學。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倫敦大學學習物理學,但由於二戰爆發使他被迫中斷了博士學位的攻讀,來到英國海軍部研究製造水雷。

二戰結束時,克里克已到了而立之年。這時候,他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那時他在生物學、有機化學以及晶體學方面都沒有什麼基礎,因此他花了兩年時間認真自學了這方面的知識,完成了從物理學家到生物學家的轉變。

1947年,克里克進入劍橋大學斯特蘭威斯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隨後又加入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他要在這裏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課題——多肽和蛋白質:X射線研究。在這裏,他遇到了年輕的沃倫。在沃倫的邀請下,兩人開始合作,拉開了頗具傳奇色彩的DNA分子結構的研究。

克里克與沃森的兩人組合,互相之間有着很好的互補。沃森曾經專門研究過噬菌體,擅長遺傳學,而克里克則對X射線晶體衍射進行過深入的研究,這使得兩人能夠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彌補了他們資金不足、實驗設備落後的劣勢。

1952年,沃森看到了威爾金斯與同事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線衍射照片,發現DNA的內部是一種螺旋形結構。當時其他研究者認爲DNA應該是一種三鏈螺旋結構,而沃森則敏銳地發現DNA應該是一種雙鏈螺旋結構。沃森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克里克,克里克經過認真分析後完全贊同他的想法,於是兩人在理論上形成了高度的一致:DNA是一種雙鏈螺旋結構。隨後,兩人立即行動起來,在實驗室裏聯手開始搭建DNA雙螺旋模型,終於在1953年3月7日,將他們心中的DNA分子模型搭建成功了。

科摩羅(1962):克里克(右)和沃森,背景爲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3年4月25日,兩人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名爲“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論文。他們的論文引起了轟動,解決了遺傳學研究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被譽爲是“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雖然解釋了遺傳學的許多關鍵問題,但是遺傳信息怎樣得到表達以控制細胞活動,對於這個問題雙螺旋模型還無法給予解釋。爲此,克里克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並相繼提出了兩個學說,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奠定了分子遺傳學的理論基礎。

克里克提出的兩個學說,分別是“序列假說”和“中心法則”。“序列假說”認爲,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鹼基序列所決定,鹼基序列編碼一個特定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決定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中心法則”認爲,遺傳信息只能從核酸傳遞給核酸,或核酸傳遞給蛋白質,而不能從蛋白質傳遞給蛋白質,或從蛋白質傳回核酸。後來他把中心法則更爲明確地表示爲遺傳信息只能從DNA傳到RNA,再由RNA傳到蛋白質。

DNA雙螺旋模型的確定和克里克的兩個學說,是20世紀最爲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也是生物學歷史上惟一可以與達爾文進化論相媲美的重大發現,它統一了生物學的大概念,標誌着分子遺傳學的誕生。

馬紹爾羣島(1999):克里克(左)和沃森,背景爲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由於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三人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了諾貝爾獎,克里克還獲得過許多其他大獎,如A.Lasker獎、法國科學院C.L.Mayer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Michelson Morley獎,等等。他還寫了許多著作,如《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DNA結構的遺傳含義》《論蛋白質合成》《DNA的互補結構》《遺傳密碼》《論分子與人》《生命的起源與本質》《驚人的假說——靈魂科學的探索》等。

作者簡介

王平,南京醫科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華醫學集郵研究會副會長。

YIXUELISHI

微信號|yixuelishi

醫學的歷史與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