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嗟予沈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嘗有。"——李白《雪讒詩贈友人》

衆所周知,中國的基建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如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在基建方面都會選擇跟中國合作,而中國也從來都沒有讓他們失望過,我們在基建方面精彩的能力,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那麼,是不是在基建方面,中國是當代才這麼精彩的呢?這你就錯了,實在,中國古代時的建築也是非常厲害的,紫禁城、圓明園,這些全凝結着我們的聰明。

中國歷史上着名的建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阿房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中國的建築,有着屬於中國建築的特色和巧思。今天,我們想要給大家先容的一個建築,是一座廟宇,這座廟宇已經建築百年了,它有一個神奇之處,就是不管洪水再大,都會直接繞着神廟走,這畢竟是何緣由?這個題目,連專家都不知道謎底爲何,但3個學生破解謎題,來看看怎麼回事。

建於乾隆年間的城隍廟

古代人,對於水有很深的情感,究竟水是生命之源,人類離不開水,澆灌糧食離不開水,養牲口離不開水,水滲入進人類的生活,無所不在。所以,人類一般都是傍水而生的。可是,大家也是懼怕水的,《荀子.哀公》中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假如人類遭遇洪澇災害,現代人都尚且難以處理,更不要說是古代人了,他們假如遭遇洪澇,真的是必死無疑的了!

古時候,假如遭遇洪澇,大家的屋子、莊稼都會毀於一旦,甚至嚴峻的時候,人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而在古代封建迷信中,龍王是掌管水的,所以,但凡是洪水比較多的地方,古時候的人們,一般會在當地建設龍王廟或者是城隍廟,廟裏的香火不斷,都是大家來祈求龍王施恩,能夠保佑當地人可以年年都風調雨順。如今,陝西省寧陝縣沙洲上就建了一座城隍廟。

這座城隍廟建立可有些年頭了,當地人說,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城隍廟就一直建在這裏。據史料記載,這座城隍廟建設於清朝乾隆年間,當地的降水量十分之高,屬於洪水的高發地段,歷史上洪水不斷,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當地建設了城隍廟,他承載着大家對於風調雨順的夢想。這座城隍廟建設的恢弘大氣,可見當年絕對是一個大手筆,香火必定不斷!

城隍廟的百年之謎

建造在這裏的城隍廟有個百年之謎,直到現代,當地人都不知道這個謎題的真正謎底,更不要說是古代了,在古代,大家還認爲真的是龍王顯靈呢!這座城隍廟建在沙洲之上,這裏常常會爆發洪水,可是,只要洪水到這裏來之後,就會自動分成兩撥水,然後往兩邊流淌,而這座城隍廟卻一點都不受影響。也恰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座城隍廟可以經歷百年而屹立不倒。

在古代,天然是有各種各樣的傳說。相傳,在這座城隍廟裏面有兩隻金鴨,這兩隻金鴨是這座城隍廟的守護神,它們守護着城隍廟的安寧。不外,因爲金鴨是真金白銀,有歹人想要偷盜金鴨賣錢,不外,金鴨怎麼可能讓歹人得逞呢?它們顯靈了,飛到了城隍廟的下面,拖着城隍廟,一直保護着廟裏的安寧,所以,就算有洪水也衝不到城隍廟,這裏的香火愈發多了。

金鴨只是一種傳說,騙騙古代人還行,作爲一個現代人天然是不相信的。可是,洪水暴發是真的,洪水繞道城隍廟也是真的,那麼,這畢竟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城隍廟可以避開洪水呢?這是一個百年之謎,曾經更是有專家到這裏來考察過,就算是專家,也並不知這裏面真正的原因。於是,這裏的城隍廟變得越來越神祕,不外,這個答案終極卻被3箇中學生解開。

百年之謎被3箇中學生破解

大家都是有好奇心得,自從城隍廟避開洪水的傳說傳開了之後,大家都想到這裏來看看。2006年,有3箇中學生,他們對城隍廟避開洪水的事情感到特別好奇,於是,他們3人一起相約,到這裏來實地檢查看看畢竟是因爲什麼原因造成的。這3箇中學生都是現代人,接受的也都是現代的教育,他們天然是不相信什麼封建傳說的,他們但願通過科學的方式解開謎題謎底。

他們在考察的過程中,發現在城隍廟的四周,建設了一塊巨大的石頭,這個石頭天然天生一種船的外形,而且石頭看起來已經有些年頭了,應該在城隍廟剛建成的時候,就已經在這裏了。看到這裏之後,3箇中學生陷入了遐想,是不是由於這塊石頭,讓洪水分流了呢?但是石頭也就只能分流呀,爲什麼城隍廟可以不受洪水的衝擊呢?3箇中學生繼承開始研究起來。

後來,他們發現,城隍廟的地勢可能輕微高一些。假如洪水衝來的時候,那麼石頭便會阻擋,會讓水流兵分兩路,一路流向西河岸,一路流向東河岸。當然,由於地勢的原因,流向西河岸的水會更多一點,而當地的大部分人都是棲身在西河岸的,所以,每當洪水來臨的時候,西河岸的災情是最嚴峻的。實在這個題目並不難,專家可能一直研究廟宇,沒有看到巨石。

結語

實在,這座城隍廟之所以可以不受洪水的衝擊,更多仍是由於城隍廟四周的巨石阻擋造成的,這塊巨石在城隍廟建立之初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是人爲建造在這裏的,由此可見,古代人的聰明真的是超羣的,建造城隍廟的工匠,必然是知道這個原理的。最後,我們但願大家假如碰到題目的時候,一定不能着急,也不能相信封建迷信,如今已經是21世紀了,我們一定要利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雪讒詩贈友人》《荀子.哀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