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1月10日,石家庄市文明办发出关于疫情期间大力践行推进移风易俗,推迟或简办婚丧事宜的倡议书,1、喜事缓办。2、丧事简办。3、生日宴、定亲宴不办。4、党员干部带头示范。5、基层组织加强引导……倡议书最后说道: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澎湃新闻1月11日)

现在的石家庄,犹如当初的武汉,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中心焦点。在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它担负的社会责任既是一种法律规则的预期,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现实,同时,检验的也依旧是一座城市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动力。

百姓生活中的红白喜事,是现实生活场景中避不开的人间烟火符号。人是情感的综合体,无论喜事丧事还是生日宴,都是对美好生活和更高希望的寄托。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只要是文明的载体,就一定也应该与社会特殊阶段的诉求相契合。

喜事缓办、丧事简办,这听上去好像是给人们的生活气氛打了些“折扣”,但这不能如此简单地理解。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总会同时存在着个体需要和总体需要,而显然,总体需要的排序一定要优于个体需要,这是文明社会再出发的前提。

而对于石家庄目前的疫情来说,也不能理解为只是那里的一城一地之事。疫情是全国的事,只有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和行动,才能使每个地方的防控效率都能够实现最大化。而这就意味着需要一种“取舍”化的移风易俗,即不致于完全舍去生活的老符号,又不致于过度截然而止。

这次,石家庄市文明办发出关于疫情期间大力践行推进移风易俗,推迟或简办婚丧事宜的倡议书,其实本身就是一次时代文化总基调和总诉求对现实社会文明定位的契合性引导,它的“取舍”是一种对新时代文明内涵的再塑造和再丰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