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湯”已逐漸成爲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營養佳餚。許多人認爲喫飯時若是不喝湯,就稱不上一頓飯,而且喫得不舒服。

喝湯也是一門大學問,可不是端到嘴邊大口大口狼吞虎嚥就完事了,許多人雖然很會煲湯,但卻不懂得怎麼去喝湯。那麼,喝湯究竟有些什麼學問呢?有哪些誤區需要注意的呢?

誤區一:營養都在湯水裏

許多人熬了老半天的老火靚湯,只爲美美的喝上幾口,一味地把關注點放在湯水裏,裏面的“渣”喫不喫都無所謂。“多喝點湯,營養都在湯裏呢!”、“不會喫的只喫肉,會喫的多喝湯”等說法,在民間廣爲流傳。然而,從營養的角度看,湯渣的營養價值要比湯水高得多。
湯的主要成分是水,裏面只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食鹽等調味料,營養成分只佔5%左右,95%以上的營養成分依然在壓鍋底的肉等湯渣裏面,包括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如果單純爲了追求營養價值,那麼“只喝湯、不喫肉”可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啊。


“以形補形”是民間食療譜裏常有的說法,於是便孕育出“骨頭湯很補鈣”的觀點。然而,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
從醫學科學角度來看,雖然骨頭裏有大量的鈣,卻主要是以羥磷灰石的結晶存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溶於水的,即使是加熱熬了很久也很難溶解到湯裏。
骨頭湯中鈣的溶出濃度均較低,一般不超過4毫克/100毫升,明顯低於牛奶的含鈣濃度(約80~120毫克/100毫升),這樣算來,起碼要喝20杯骨頭湯才能勉強趕上1杯牛奶的鈣含量。若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鈣攝入量800毫克,如果都要靠骨頭湯來補鈣的話,得要喝上20升(20000毫升)的湯水纔行!
因此,用骨頭湯補鈣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有時間熬湯補鈣,還不如多喫點肉、多喝杯牛奶。

誤區三:趁熱喝纔好

許多人都喜愛喝熱騰騰的湯水,覺得這時候的味道纔好,尤其是剛開鍋直冒白煙的那種,趕緊抿上一口,怎一個“爽”字了得!
貪圖一時享受的同時,也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長期喝滾燙的湯不僅不利於健康,還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圖片來源於網絡)

食管的的功能主要是輸送食物,經常要接受食物的摩擦,故食管黏膜表面覆蓋一層“耐磨”的鱗狀上皮,但卻不“耐燙”,與人體體溫相當(37℃左右)的東西喫下去完全沒有關係,40~50℃屬於溫熱,它也能接受。但一旦超過60℃,甚至80~90℃的東西喫下去那就不行了,這麼燙的食物不僅會燙傷口腔黏膜,還會燙壞看不到的食管黏膜,長此以往,導致食道的粘膜經常處於修復狀態,食管黏膜癌變的幾率明顯增加。
因此,建議湯盛出來後先晾一會再喝。許多人喝“燙”湯只是想圖個刺激,溫熱的狀態下口感一般也差不到哪去,沒有必要非得趕着剛出鍋那會兒。

誤區四:煲湯時間越長越好

許多鍾愛喝湯的老夥計們總喜歡喝點老火靚湯,尤其是燉了較長時間的那種。其實,老火靚湯主要是靚在“味道”上,雖然味道好歸好,但營養價值也大打折扣,並且還可能引發一些健康問題。
一般來說,長時間煲煮食材裏的溶解出來的氨基酸、維生素等將被破壞,另外煲煮肉類高蛋白食物中的嘌呤物質會隨着時間逐漸溶解在湯中,而攝入高嘌呤會導致尿酸增高,繼而容易引發痛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喝湯的這些誤區你都掌握了嗎?建議大家在追求喝湯“口感”和“營養”時找到一個平衡點,既做到美味而又不失營養,豈不是兩全其美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今天你喝湯了嗎?------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2262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