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人生第一大要務。晚清教育家、文化名士張元濟:“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陸游(南宋) 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鄧演達(辛亥革命先驅):“天下未有不學,而聞能成功者。”

         在日常有關讀書的經典論述中,有王國維和讀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三境界。此外,還有讀書要達“四境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論述筆者讀之深受啓發,甚獲裨益。在日常閱讀的思考中,筆者覺得,人生讀書可遵循“五無”、“五境界”的意旨。“五無”即讀書要做到 “無止境讀書、無厭倦讀書、無遺力讀書、無監督讀書、無功利讀書”; “五境界”即讀書要達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境界。

       讀書的“五無”要求人生要終身讀書,活到老學到老;要專注地讀書,專心致志、傾注精力讀書;要把閱讀作爲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內容,自覺自主地讀書;要確立讀書是爲了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素養的意識,不把任何功利的意識帶入讀書之中。

        讀書要達到“五境界”。讀書作爲生命的需求,作爲一種修身養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和一項淨化、豐富、昇華人生的必然途徑,要達到五種境界。

        第一境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借用柳宗元(唐)《江雪》的著名詩句。意指讀書要靜心而讀,守住心靈深處的寧靜和純真,耐住寂寞,甘於孤獨,要潛心鑄劍,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心無旁鶩。柳宗元詩云:“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裏,小橋流水,白雲悠悠,在綠樹蔭下,一本書,一把椅,一杯茶,持卷閱讀,感覺到的是那樣地清靜,優雅;在夜闌人靜之時,靜處書房裏,一個人,一本書,一盞孤燈,手不釋卷,感覺又將是那樣地幽靜,愜意。這是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讀書境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北宋柳永《蝶戀花》裏的最後兩句詞,原詩: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王國維先生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喻作治學的境界,意指成大事業、大學問者,要有堅持不懈,甘於付出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的境界。始終堅持目標而不改,歷經磨難而不退卻。

        第三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借用陶淵明(東晉田園詩人)的詩句。意指讀書要靜得下心,坐得下來,讀得進去。書讀進去了,纔會沉醉其中,樂在其中,樂而忘憂,纔會覺得“風景這邊獨好”。到了此境,人與書就會融爲一體,就會進入一種“書人合一”的讀書境界。

        第四境界:“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這裏借用杜甫(唐)《望嶽》中的著名詩句。意指書籍猶如巍峨的高山,綿延不盡,讀書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會更爲寬闊,顯示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宏偉的氣魄。到了此境,就是一種超越自我、超然物外,人的心靈在讀書中得到昇華的自由之境。

   第五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借用王之渙(唐)《登鸛雀樓》中的著名詩句。意指人生有限,學海無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無止境。讀書到達了一定程度,就會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知識大海的博大精深,就會意識要傾注畢生,篤實踐履,求精圖新地讀書,要秉持一種不斷攀登、永遠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善學是一種智慧。人生要樂於讀書,用心讀書,專注讀書,鑽研讀書。要讀伴終生、學伴終身,終身學習。要把讀書作爲人生的內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靈魂中去,成爲生命的一部分。要耐得寂寞,親近書房,親近書本,親近閱讀。惟有熱愛讀書,衷情於讀書,惟有進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的人書情深之情境,人生纔會享受到閱讀的別樣幽靜、恬靜、優雅、愜意!智者善學,善學者益智!善學是一種素養,一種優雅,一種美德。閱讀是人生最美的姿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