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农村俗语:“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你的家乡冷吗?

今日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

古人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凉为冷之始,寒为冷之极。寒是冷的极致,而大寒又是寒的极限。所以大寒应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农村里的老一辈人,每到大寒节气,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跟地里的庄稼粮食打交道,尤其是在过去,都是靠天吃饭的,作为庄稼人,二十四节气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智慧的古人经过历史的实践所得出的经验,并用简练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令人通俗易懂,读之朗朗上口,便形成了所谓的农谚俗语,这些俗语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例如:

“大寒不冻,冷到芒种”“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小寒不寒大寒寒,大寒不寒倒春寒”“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由此看来,大寒宜冷不宜热,最忌天暖不下雪。然面,南方的天气却是暖洋洋的,近几天都是大太阳,很多地区都是艳阳高照,这是不是暖冬的征兆?

所谓瑞雪兆丰年,主要是因为厚厚的积雪能冻死在土里越冬的虫害,同时,春后积雪融化成水浇灌庄稼。反之,如果天气暖和,则暖冬气温较高,有助于藏在地里的虫卵更易越冬存活,春后就可能大量繁殖,出现大范围虫灾的概率增加。

正常情况,进入冬季以后,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作物就会进入休眠期,进而停止生长,这期间作物对养分的消耗减少,大量养分存储到根系,这能为春后返青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养分。

如果暖冬的话,就会造成作物内的养分得不到较好的存储,促使作物保持生长状态,生长发育的进程被提前了,这也是气候温暖,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热量的吸收,农作物在暖冬的条件下徒长,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比如油菜可能会提前起苔开花,小麦可能提前拔节分孽,这看着是很好,实则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不利。

另外暖冬,会导致年后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增加,倒春寒直接危害是形成冻雨,也就是说,下雨之后,气候急剧下降,农作物表面的水滴很快结冰,形成冻害,这种冻害对农作物来说是发生枯死不能再生长的。所以暖冬看似是好事,能在冬季感觉不太冷,但实则并非好征兆,正如老辈人说的“该冷不冷,不成年景”,不利于越冬作物生长,直接影响粮食产量。

关于大寒的俗语有很多,如江西有“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的说法,意思是大寒节气里多下几场雪,会把越冬的害虫冻死,来年庄稼就会有好收成;而福建一些地区则有“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的说法,即是说大寒应该是最冷的时候,此时天气不冷,以后就会有反常的气候,人啊、动物啊、植物什么的都会不平安,该冷不冷,必定生病。

但话又说回来,由于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农村流行的俗语也是有一定区域性的,农民朋友要结合本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农作物的耕种准备。另外,要及时观看天气预报,掌握近期的天气情况,避免天气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今天还是腊八节哦。年年岁岁,今又腊八。常言道:“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春节将要到来的消息,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既有温暖的亲情,也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就让我们用一碗腊八粥,开启春节的热闹吉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