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氣候政策又反轉,加劇撕裂美國

[環球時報記者 楊徵 任彥 青木 王臻 梁燕]編者的話: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問題是深度撕裂美國的重要議題之一。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第一天就簽署多項行政令推翻前任特朗普的諸多政策,其中就包括重新加入遏制全球變暖的《巴黎協定》、叫停美加之間的“拱心石XL”石油管道建設等。此外,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拜登政府已開始拉攏歐盟國家,並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施加外交壓力。實際上,與在氣候環保問題上絕對“政治正確”的歐盟不同,美國國內不同地區和利益集團的分歧很大,民主與共和兩黨形成的對立陣營互相牽制,陷入“你簽署我退出”的怪圈,特朗普任期內更是採取了近100項在環保政策上“開倒車”的做法。談到美國的這個亂象,國際知名智庫“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格倫·彼得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應在相互指責中浪費時間。

兩黨陷入“你簽署我退出”的怪圈

美國喬治城大學氣候中心執行主任維姬·阿羅約曾表示:“全球變暖是美國國會的一個黨派問題,導致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分裂。”《今日美國報》去年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希望減少氣候變化對全球影響的民主黨人達到86%、而共和黨人只有55%;80%的民主黨人支持利用政府資金幫助地方應對氣候變化,而表示支持的共和黨人只有50%;70%的民主黨人支持“用美國納稅人的錢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變暖”,而共和黨只有36%的人支持。有分析認爲,相比共和黨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懷疑態度,民主黨傾向於接納氣候變化的科研成果,支持清潔能源推動的經濟增長,同時還想維護“全球環保正義”的形象。

《環球時報》駐美國記者近幾年參加過多場與氣候變化和環保有關的研討會。“新美國安全中心”是與民主黨拜登核心團隊有很大關聯的一個智庫,在該中心的一次活動中,記者看到與會者對全球變暖憂心忡忡,談到化石燃料時很氣憤。而在與共和黨關係密切的智庫——如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活動中,與會者認爲“氣候變化是政治謊言”,美國不能因爲環保而停止石油、煤炭等能源工業。這些與會者的想法與特朗普如出一轍。2020年9月加州山火肆虐時,特朗普否認氣候變化對山火的影響,並表示山火是“森林管理”帶來的問題。當時加州自然資源局局長克勞富特敦促特朗普相信科學,承認氣候變化及其對森林生態安全的影響。但特朗普回應道:“天氣會變涼的,你等着瞧。我不認爲科學知道答案。”對這樣的言論,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名譽教授萊利·鄧拉普表示:“特朗普稱氣候變化是一場騙局,你會從許多共和黨國會議員那裏得到類似的信息。最重要的是,這是你從保守媒體得到的信息。”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能源政策專家羅伯特·洛倫斯表示,一些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人和媒體人也宣稱,氣候變化問題只是民主黨人爲擴張聯邦政府監管權力而挖的“陷阱”。此外,他們還認爲那些宣揚氣候變化的科學家有煽動公衆恐慌的嫌疑,其目的是爲了籌集更多的研究經費。

美國媒體回顧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環境立法治理污染時,兩黨之間的分歧並不明顯。1970年,共和黨總統尼克松創建了環境保護局,並簽署了許多基礎性法律。《西雅圖時報》稱,兩黨曾經在環保問題上保持一致。1990年,共和黨總統老布什簽署過與清潔能源法有關的重大修正案,1992年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時也順利通過國會審議。但此後,隨着利益集團的滲入、政黨鬥爭的加劇,環境問題也成爲分裂美國的一個焦點,甚至是選舉的“決勝點”。共和黨爲何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反環保?《西雅圖郵報》給出的答案是“政治歸咎於金錢”,污染者源源不斷的資金助長了各個層面的反環保運動。以煤礦開採爲例,根據美國無黨派機構響應性政治中心的數據,在上世紀90年代初,該行業支持共和黨的比例開始高過對民主黨的支持。

比利時弗拉芒語版《今日中國》雜誌社總編輯麗娜·登格魯丹伊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一定要確定哪個國家對全球變暖負有更大責任的話,那一定是美國。”據介紹,布魯金斯學會最新研究顯示,特朗普的一系列與氣候環保有關的新政導致其任內美國氣溫升高,其中2019年是過去10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 “作爲一個全球超級大國,美國應直面自己的歷史和現實責任,主動承擔起應對氣候變化的重任,可是美國不但沒有盡到自己的國際責任,反而把氣候政策當成黨派相互清算的政治工具。”登格魯丹伊森說,克林頓政府在1998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小布什政府在2001年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奧巴馬政府簽署《巴黎協定》,特朗普政府則退出該協定,現在拜登政府又決定重新加入該協定。她無奈地表示:“無論是加入還是退出,只要能當選總統就可以,至於其他嚴重後果和負面評價則不是很重要。” 

美國頁岩氣開採的“熱潮與厄運”

美國兩黨在氣候環保問題上的分歧,經常導致重大能源基建項目朝令夕改。拜登在上臺首日叫停美加之間的“拱心石XL”石油管道建設後,反對者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抗議,稱此舉將導致1.1萬工人失業,工資損失超過20億美元。特朗普的兒子小特朗普則指責稱,拜登的行政令會迫使石油公司花更多錢用億萬富翁巴菲特投資的鐵路運送石油,而後者是民主黨的選舉金主,“這不是環境政策的改變,而是對民主黨金主的回報”。

“拱心石XL”輸油管道項目全長約2700公里,因建設過程中發生過嚴重泄漏而遭到美國環保團體、農牧業組織的強烈反對。2011年11月6日,有1.2萬名環保志願者到白宮抗議。2015年2月24日,時任總統奧巴馬否決了美國國會通過的批准建設美加“拱心石XL”輸油管道的法案。2017年1月,特朗普在入主白宮後僅3天就簽署行政令,重啓該項目。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廢除環境保護法規是爲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化石燃料。特朗普決定退出《巴黎協定》的常用說辭是,“到2025年美國將失去270萬個就業機會”。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戰略研究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費利德曼認爲,這離不開美國工業界的遊說。作爲大型企業的所有者。美國石油和汽車製造商希望退出該協定,因爲它限制了美國的工業增長,而特朗普正是這些大型企業利益的代言人。俄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專家巴久克稱,特朗普和共和黨其他成員一樣,主要代表着美國大企業的利益。共和黨人是一個大生意黨。

英國廣播公司稱,特朗普承諾將把美國變成一個能源超級大國,他任期內試圖掃除一系列反污染法規,從而可以降低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的生產成本。他批評前總統奧巴馬的環境清潔計劃,稱之爲一場對美國能源業發動的戰爭。

《紐約時報》曾分析說,民主黨人奧巴馬曾“押寶”環境問題,他2008年當選、2012年連任總統時得到拉美裔、年輕人以及未婚女性的支持,而這些羣體擁護支持氣候變化政策的候選人。

但2014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在時隔多年後再度成爲參院多數黨,其中共和黨對奧巴馬環保法規發起的猛攻起到關鍵作用。有共和黨資深策略師當時分析說,一旦環境監管問題被放大,就會成爲民主黨的“軟肋”,給共和黨提供發起攻擊的機會,因爲“過度管理明顯會扼殺就業”,而且預測2016年的大選民主黨也將因環保問題失去一些選票。

2020年的大選同樣如此。俄新社1月26日報道說,過去一年,美國頁岩油公司的收購和破產浪潮是標誌性的,而拜登勝選將讓該行業面臨“真正的崩潰和厄運”。民主黨人認爲水力壓裂法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沃倫、桑德斯等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明確主張禁止壓裂法,而拜登採取了相對中庸的態度,計劃大幅削減頁岩油公司的資金,“因爲頁岩油鑽探不適合綠色經濟路線”。

儘管如此,去年美國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得克薩斯、賓夕法尼亞、俄克拉何馬等傳統能源比較興盛的州有不少選民因民主黨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反對拜登。有能源公司總裁去年4月就抱怨說:“想一想,這會對我們的經濟產生怎樣破壞性的影響。設想一下重新陷入能源依賴的感覺。”

“從壞孩子到好榜樣”,美離不開中歐

除了叫停美加石油管道項目,拜登還暫停了特朗普政府最近開放的在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油氣開發租賃活動。很快,共和黨籍阿拉斯加州州長鄧利維就抨擊了拜登的這個決定。

各國政府和應對氣候變化倡導者對美國政府重新加入氣候變化合作表示歡迎,但國際輿論對其能否克服國內政治動盪表達了一些疑慮。路透社稱,鑑於美國國內的政治分歧、化石燃料企業的反對以及國際夥伴對美國政策轉變的擔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之路並不平坦。美國《自然》雜誌稱,拜登是否能實現他的氣候議程——這是他提出的最激進的議程——還有待觀察,讓一個兩極分化的國家圍繞一個激進的氣候議程團結起來並不容易。畢竟特朗普政府過去4年裏爲放寬有關空氣、水質到野生動物的各類監管條例而採取了近100項在環保政策上“開倒車”的做法,有的危及已實施了幾十年的環保努力。美國環保署前助理署長戈夫曼說:“這些新規定顯而易見的作用是削弱污染標準,也就是降低環境保護。隨着它們的生效,公衆將遭受更多污染、環境破壞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但是這些條例還起到別的作用,政府真正想要做的是破壞法律。”

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25日社論稱,共和黨參議員擔心拜登政府爲美國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認爲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將導致能源成本上升,這也是拜登政策議程可能遭到抵制原因之一。

“歐盟一直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充滿敵意。” 俄羅斯科學院安全問題研究中心專家布洛欣認爲,拜登兌現重返承諾會受到歐盟的歡迎。1月25日,荷蘭主辦首屆氣候適應峯會。美國總統特別代表克里在峯會期間重申美將執行《巴黎協定》和履行減排承諾,並稱“我們爲能回來感到自豪”。德國《明鏡》週刊1月26日以“拜登如何使美國成爲氣候冠軍”爲題刊發深度報道說:“在一個繁榮取決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國家,這種轉變有多現實?拜登立下雄心勃勃的氣候計劃,要在未來幾年內讓美國經歷徹底的綠色變革,但在美國這樣一個有着太多‘激情的跑車司機’和‘壓裂開採頁岩氣粉絲’的國家,想完成變革並不容易。”文章說,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有兩輛汽車,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是德國人的兩倍、印度人的9倍。僅在2019年,就有180多艘裝有美國液化氣的油輪在歐洲港口停靠。加州大學政治學家戴維·維克多懷疑,拜登的大部分氣候政策在行政機構中的執行方式可能都不盡人意,“至少,美國許多企業都沒有爲此做好準備”。

“拜登的氣候政策會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但在國內會遭受半數人的反對。他們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德國柏林氣候問題學者丹尼斯·維爾斯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最近幾天就聽到美國朋友相關的議論,甚至有學者反對拜登的氣候計劃,認爲這是“烏托邦式”的。有反對者認爲,目前美國家庭80%的能源需求是通過傳統燃料來滿足的,如轉變過快,一個四口之家在15年中的總損失將爲2萬美元。更重要的,美國人還必須改變大大咧咧的消費習慣,這會讓美國人的幸福感下降。丹尼斯說,美國內部可能會因氣候問題變得更加分裂。

“拜登政府想把美國從一個應對氣候問題的壞孩子變爲好榜樣。”對美國新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的表現,奧地利《維也納日報》這樣評論。很多國際輿論還不約而同提到中國。如《紐約時報》近日刊文稱:“拜登想要成爲‘美國首位氣候總統’,就需要中國幫忙……兩國都希望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本國淨零排放經濟,也都渴望影響國際氣候外交,危險在於,如果美國猶豫不決,無法整頓國內秩序,而中國鞏固了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市場地位會怎樣?那樣的話,美國就會失去從清潔能源經濟中造福我們經濟和我們工人的機會。”德國《商報》1月25日的文章稱,中歐投資協議清楚表明歐盟希望在對華政策上走自己的路。在環保問題上,歐盟也希望與中國合作,而不是加入與中國對抗的陣營。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