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播完了,

豆瓣评分9.4。

这部剧刚开始播的时候,

其实没有多少人关注它,

因为它是一部扶贫剧。

以往大多数类似剧目,

都拍得很正很假很乏味,

所以大家提不起兴趣。

但《山海情》播出后,

其口碑却一天好过一天,

“没想到扶贫剧还能拍成这样。”

“最好看的扶贫剧,没有之一。”

“提前预定2021年度最佳剧集。”

我最初也没关注《山海情》,

但身边的人都说不错,

就打开电视看了。

一看导演名字我就释然了,

“怪不得大家都说拍得好,

原来是孔笙导的啊!”

02

说到孔笙,

可能你并不认识他,

但就算你不认识他,

也一定看过他的剧。

上面五部剧,

豆瓣评分都超过9.0,

它们全是孔笙导的。

豆瓣评分8.8的《大江大河》,

豆瓣评分8.9的《北平无战事》,

也是孔笙导的。

他口碑最差最差的一部剧,

也是前几年的《欢乐颂》,

可见他有多牛逼。

一位业界人士这样评价他:

“中国电视剧界,孔笙排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

所以很多人称他为“国导”。

03

孔笙拍的剧为什么这么好看?

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拍戏规则。

按照这套规则运行,

基本就可以保证八个字:

“孔笙出品,必属精品。”

第一个规则:价值观。

孔笙组建拍摄团队时,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他把此标准称为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就是:

“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儿。”

如果你不是这种人,

就进不了他的团队。

很多导演为何导不出孔笙这样的剧,

有句话说得很对:

“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输赢。”

04

第二个规则:审美观。

别看孔笙长相普通,

穿着也非常普通,

但他对戏的审美非常高。

他有三不拍:

一不拍价值观不正的作品;

二不拍格调低下的作品;

三不拍雷剧、脑残剧、玛丽苏剧。

他有三拍,

拍能传递人性温暖、正向价值的;

拍有一定文化感和情怀的;

拍有真情实感的。

为什么要坚持“三拍三不拍”?

孔笙回答说:

“对一部作品来说,

审美观太重要了。

如果一部作品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

那拍它还有什么意义。”

05

第三个规则:剧本。

孔笙对剧本的要求极其严苛。

一个剧本,

它的历史背景,

它的剧情设置,

它的人物情感,

孔笙都要求必须“尊重事实和符合逻辑”。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

剧本就过不了他那关。

比如拍《温州两家人》的时候,

剧本都已经打磨好了,

但孔笙带队到非洲去拍摄时,

“才发现非洲的风土人情,

非洲人的生活状态,

以及在非温商的经营状态,

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如果换其他剧组,

也就那么将就了,

钱都花那么多了,

演员们也到齐了,

不将就又能怎么办?

但孔笙就是不干,

他非得把剧本推倒重来。

06

第四个规则:选角色。

在演员的选择上,

孔笙有三大原则。

一是只挑合适的演员,

“我选演员不看长相不看流量,

只看他适不适合。”

二是只选态度认真的演员,

“演员的态度是第一位的,

不管你流量多大,

如果演戏的态度不好,

那我绝对不会用。”

三是演员总片酬不能超过总投资的50%。

这一点坚持真是太难得了。

有的剧组为了请著名演员流量演员,

不惜耗费巨资,

演员总片酬会超过总投资的70%,

有的甚至会超过总投资的80%,

但这种事孔笙打死也不会干,

“钱都给演员了,

制作必然就会粗糙。

我宁愿请不知名的演员,

也要把大部分钱花在制作上。”

不要觉得孔笙抠门,

在该用钱的地方,

他可一点都不含糊。

比如《山海情》中有一段回忆,

小马得福在这个回忆里,

总共就出现了20秒。

但为了寻找跟马德福形似的小马德福,

孔笙可真是舍得下成本,

他寻找了很多很多地方,

才终于找到上面这位小马德福,

“从脸型、发型到笑容,

两人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还有水花的女儿,

你可能都没留意,

“孔笙竟然找了五个演员,

来扮演其4岁、6岁、9岁、11岁和成年时期。”

你就说孔笙用不用心吧。

07

第五个规则:真实。

一是场景必须真实。

拍《山海情》的时候,

孔笙找不到这样一个穷村,

便硬是“造”了一个出来,

主演们到这里拍戏时都惊呆了:

“这里极度荒凉,

不仅没有水没有电,

还连一棵树都没有。

后来剧中呈现出来的环境,

从地窝子到土坯房、砖房,

都是我们一点一点造出来的。”

拍摄《父母爱情》时也是,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小渔村,

孔笙带领团队花了几个月,

硬是造了一个海岛小渔村。

二是道具真实。

就举一个例子吧,

《琅琊榜》里,

梅长苏取暖的那个手炉,

打开炉盖,

就能看到炉膛烧炭留下的斑痕,

这就是孔笙要求的,

“你不能让演员捧着一个冰冷的手炉,

假装在取暖。

就算观众看不到手炉中的炭,

我们也不能用现代木炭充数,

必须是传统的烧制木炭。”

场景、道具、服饰,

为何都要做到如此真实?

孔笙这样说:

“为的就是让观众感受到,

自己是和剧中角色站在一起的。

你把一个东西做好了,

做真实了,

做到演员和观众心里去了,

他们就会很感动,

可能并没有道理,

但他们就是很感动。

他们感动了,

才会相信发生的故事。”

08

第六个规则:控细节。

知乎上有个问题:

中国有哪些导演可以称得上“细节狂魔”?

回答最高赞那个,

说的就是“孔笙”。

孔笙拍戏时有多抠细节,

我就举一个例子吧。

拍摄《山海情》时,

有一场“两粒枸杞”的戏:

因为赵师傅不给通电,

马得福“赖”在他办公室不走。

赵师傅办公桌上放着一瓶枸杞,

马得福倒开水喝时,

赵师傅问他“要枸杞不”。

这场戏最初的版本是:

赵师傅主动问马得福:

“要枸杞不?

不要放太多,两三粒就行。”

马得福要了。

孔笙觉得不太合理,

于是有了第二个版本:

得福主动问赵师傅:

“有枸杞不?我也泡俩。”

孔笙还是觉得不太合理,

于是想了第三个版本:

赵师傅问:“你要枸杞不?”

得福回答:“不要,我身体好着呢。”

最终播出时,

我们看到的是第三个版本。

这个版本确实最符合剧情,

因为得福跑了好几趟都要电不成,

心里那是有气的,

“我身体好着呢”这句话,

配合他脸上不悦的表情,

正好表达了他的不满情绪。

孔笙这细节抠得,

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牛!

《山海情》播出后,

有好些人说:

“黄轩终于找回了最好的演技。”

其实何止是黄轩,

热依扎、尤勇、黄觉等等,

有一个算一个,

都献出了近年最好的演技。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孔笙把戏抠得太细了。”

《山海情》杀青,

吃散伙饭的那天,

不少演员都哭了:

“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好的剧组了,

好多年都没拍过这么过瘾的戏了。”

09

有人问孔笙:

“你为什么能拍出那么好的剧?”

孔笙回答说:

“我只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大家都觉得他拍戏有什么秘招,

其实他的秘招超级简单,

就是认真执行上述规则。

孔笙只是“做什么都要像那么回事”,

就拍出了中国一流的剧。

谁是这几年最牛的影视公司?

毫无疑问,是正午阳光。

演员们挑选剧组时,

电视台购买新剧时,

几乎都认可一句话:

“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正午阳光为什么这么牛?

因为他的基因就是孔笙。

2011年的时候,

孔笙带着几名弟子离开山东影视集团,

然后创办了东阳正午阳光影视公司。

在正午阳光这个团队里,

大家也都认可一句话:

“制片人候鸿亮是事务性领袖,

而导演孔笙是精神领袖。”

正午阳光能拍出那么多好剧,

就是因为他们“做什么都像那么回事”。

他们没有什么大秘招,

他们的秘招就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

10

我这次写孔笙这个人物,

既没有写他的性格,

也没有写他的生活,

甚至放弃了写他的成长和经历,

只是写了他拍戏的态度。

我为何要选择这个写作角度呢?

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影视行业,

最欠缺的东西就是这个。

大家都想着怎么才能赚快钱,

而愿意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但孔笙的成功、正午阳光的成功,

恰好证明了一个道理: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捷径,

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做事情。

贝弗利·希尔斯说得好: “这世上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前段时间,

我碰到正午阳光一位普通员工,

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有感触的话:

“仅就做事上来说,

大量的人都是60分水平的,

这让那些80分水平的人显得格外出色。

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

克制住想和80分人合作的冲动,

花上足够的精力和耐心,

坚持只和那些95分和100分的人一起做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把自己变成一个配得上他们的人。”

他说的这句话,

又让我想起了六神说的另一句话:

“任何一个行业,

你别看密密麻麻都是人,

努力往上一点,

人就少一大片。

那些投机的人,

不是真心投入的人,

自己就把自己淘汰了。”

普通人做事喜欢找捷径,

而真正的高手都在下笨功夫。

那些说“认真你就输了”的人,

最后真的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