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当然首先要有吃穿等的基本物质保证,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但人生不是为吃穿而来,仅仅着眼于吃穿保键,也未必会给人以勃勃生机。那种无欢乐、无精神寄托,无人生意义的养生,只能是越养越无生趣。因此,我认为,在我国老人物质养生基本有保证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倡精神养生,十分重要。古诗中有“夕阳赛晨曦”、“胜似二月花”等佳句,以激励老年人精神不老。

怎样才能做好精神养生呢?首先要认识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人老了追求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衰,只有认识到了这种价值,并去实现它,才能使自己浑身充满活力,获得健康而有意义的绚丽晚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前进,新事物不断出现,老年人还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通,奋斗不息,从中分享进取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

我以为壮身先壮志,对名利得失要淡泊,心中无私天地宽,心情自然就会舒畅,温馨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你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如果我们在注意生理养生的同时,自觉加强精神养生,就一定会成为身心全面健康的高寿老人。妊娠期母体七情的调节与保护,对后代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怎样把七情变化异常的致病因素变为使人延年益寿的精神营养,尚待医学家、心理学家及有关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用大量的科学事实来加以证实;从而使祖国的医学得到发扬光大。中、老年人在晚年容易精神老化,而精神老化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是极为有害的。为了推迟精神老化的到来,有必要进行精神保养。一般说来,从出生开始,以时间为单位计算的人的年龄被称之为,“年代年龄"。“年代年龄"就是这一发生发展的基本尺度。目前,一部分国家,如我国和日本等以60岁为界限。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把65岁定为进入老年期的时间标志。所谓老化,既包括所有老年仍都共有的生理变化-一生理性老化,也包括因元气渐伤,机体易于患病引起的病理变化-病理性老化,这种老化过程是伴随生命的发生发展同时渐进的。40岁以后,人的多数胜器的功能开始明显下降,过60岁以后这种变化则更加突出,但在实际上,生理年龄还受到各种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本世纪中叶,由于科学的发展,卫生条件明最改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及各种血管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人类各主要脏器的老化过程已被大大推迟。不仅有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家庭教育、职业因素的影响。有的人由于身体患病,心胸狭窄,未老先衰,年龄不大就已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精神萎摩不振。而有的人由于身体健康,心脑开朗,虽年事已高,但仍却"眼不花,耳不聋”,有的则精力旺盛,保持着较长久的创造活力,甚至仍能作出成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