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司馬向林

新冠疫情尚未遠去,牛年已然到來。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供應鏈和供給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相關領域企業遇到不可避免的衝擊和經營困難,尤其體現在成本無法減少,銷售業績下滑、利潤停止增長,實體經濟飽受重創,原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嚴重破壞甚至瓦解。面對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新格局,代表性企業及企業家應當如何主動發揮自身優勢、貢獻企業家智慧,適應當前形勢,應對未來變局,助力中國經濟復甦,幫扶弱勢企業擺脫困境,共享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呢?

第一,共享政策信息。國家疫情期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財政、金融、退稅免費、補貼、再貸款、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等,代表性企業間不僅可以獲取信息的優勢提供同行業分享,還可以建立定期通報分享信息的機制,共同挖掘政策紅利,利用好政策給予的舒張空間。

第二,利用好“互聯網+”共享共贏。疫情發生後,不少實體門店面臨着到店顧客數量銳減、門店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困難,相當一部分實體門店經營者開始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轉型之路,在線下企業努力尋求和線上企業知名電商合作的同時,傳統企業也應當靠攏科技創新企業從而彌補各自短板,實現線上線下、傳統與創新融合發展。

第三,共享企業內部培訓教育平臺,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員工培訓、企業家教育、生態教育,商業生態教育平臺,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實現共享,進一步把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競爭對手、未來資源培養成系統共享教育的學員和員工。減輕培訓教育的負擔,降低培訓成本,增加企業的贏利空間,還可以實現平臺內員工閒時的合理利用,促進平臺內的企業互相支援、抱團取暖,構築新的商業生態鏈。

第四,共同“伏”下來,結隊“走”出去。全球疫情大流行對各個產業鏈形成了巨大沖擊,導致全球經濟進入了暫停、復甦的循環間歇復甦模式,此時要防止國內企業因爲暫時的困難而放棄了對全球市場的佈局,無論三年亦或五年,疫情都是暫時性的。要用更加科學和長遠的眼光聚焦國際產業鏈需求側的變化和供應鏈間斷復甦的新“機”遇。我國有代表性的企業和有代表性的企業家更要做好“伏”的準備,利用疫情不得不“伏”下來的商業環境、構建化危機爲契機的商業新思路,挖掘內生動力。把曾經的海外單打獨鬥的行業精英團結起來,結隊組“艦”出“海”,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形成“方陣集羣”,從而提高“走出去”的戰略成功率。要想企業成功“走”出去,首先要融入國際抗疫合作、藉機插入供應鏈領域,尤其是利用復工復產後構建的新秩序再度劃分市場份額;其次,發揮我國物聯網物流技術成熟的優勢地位,通過線上洽談、線上辦展遠程支付等方式,提高商務談判速度和成功率,尋機開拓從未進入的行業市場;再次,積極尋求境外投資機會,穩步進入國際先進製造業、創新工程建設領域,開拓多元化市場,帶動技術、服務、品牌等共同“走”出去。

(作者爲四川省政協常委、省經濟法律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