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深度丨321家控制權變更!2020年A股“易主”大數據:國資入主盤整現新信號

2018年綿延至今的A股上市公司“易主潮”,又出現了新趨勢。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A股市場321家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完成,與2019年基本持平,其中近15%易主案例的收購方爲國資背景。

早年間,受宏觀經濟及監管政策影響,不少民營企業陷入資金鍊緊缺的狀況,實控人轉讓控制權的現象屢見不鮮,而資金優勢顯著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地方國資,成爲上市公司紓困的主力軍,也成爲重新盤整上市公司平臺資源的重要力量。

從數據來看,儘管2020年仍是國資入主的大年,尤其是地方國資,不過,與早前股權質押風險下的控制權變更不同,2020年股權質押風險顯著緩解,上市公司更多是爲尋求更多的產業或資金資源,此外,2017-2019年,部分投資不達預期,國資出手入股上市公司趨於謹慎,且傳出的產業整合信號也更爲精準。

另一項數據顯示,2020年,出現多起國資放棄民企控制權的案例。

同期,高校加速“校企資產”剝離,年內復旦復華、達安基因等4家校企背景的A股公司完成易主。

321家上市公司易主大數據

剛剛過去的一年,A股市場發生了321起實控人變更事件,與2019年的高峯期基本持平。

整體來看,除了原實控人金蟬脫殼、快步套現之外,也不乏因行業整合而被動“易主”、行業或企業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等。

“這幾年上市公司實控人對‘賣殼’的接受度較以前高了很多,一代的創業者確實很難接受賣掉公司,因爲公司對他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誰忍心賣掉自己的孩子?但現在很多一代創業者也面臨退休,接班的二代對賣殼接受度更高;此外,目前市場上也出現很多公司易主後發展得更好的案例,實控人出於公司發展更好的想法,也願意爲公司引入更有實力的股東,然後拿着錢進行二次創業。”近日,華南地區一名私募機構合夥人對記者指出。

整體來看,發生易主的上市公司普遍市值較小,且往期股價表現不佳。

華東一家上市公司即是在這一背景下被轉讓給華南一個縣級國資平臺。

該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在國資進入後,該公司積極進入當地政府關於大健康和智慧城市等相關項目運營之中,結合自身業務優勢和當地的資源優勢,爲上市公司業績增量帶來了重要的增長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在2020年發生易主的321家上市公司中,有300家企業截至1月28日晚收盤時的總市值不超過300億元,其中甚至有250家企業總市值不到10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A股市場的中小市值低價股,往往買殼成本更低,是不少買殼方最爲青睞的對象。

通過引進具有產業或資金的戰略投資人“背書”或資源,爲上市公司擺脫泥淖多了一線生機,同時,也容易刺激讓投資者在入股信息驅動下大舉買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宣佈具有雄厚實力或產業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後,大多數上市公司短期內都收穫了股價大漲,不過從中長期來看,上市公司的股價與否均與其本身資質有關。

此外,受註冊制等因素影響,A股市場分化嚴重,部分中小市值股慘遭市場“拋棄”,321家易主企業中,僅142家企業股價在2020年年內實現正向增長,有95家上市公司年內跌幅超過20%。

較爲典型的如鎮海股份,2020年2月,鎮海股份公告,股東簽署股份轉讓協議,董事長趙立渭、總經理範其海、董事範曉梅、副總經理翁巍等97名自然人將其持有的1999.32萬股公司股份(佔公司股本的11.48%)協議轉讓給舜通集團。

通過這項操作,鎮海股份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爲餘姚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

在公告發布後,公司股價曾短暫上漲,2月11日上漲逾4%,但隨後便迅速回落,2020年全年,鎮海股份股價累計下跌26.51%。

從行業分佈上看,易主的上市公司主要來自重資產製造業,其中機械設備合計有46家企業易主,生物醫藥緊隨其後,有32家上市公司易主,化工、電氣設備、計算機則各有29、27和24家企業易主。

按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其中不少仍與實控人資金面緊張有關。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日前北京某持牌機構引進戰投,即是因爲原控股股東資金鍊喫緊;在國資戰投進入之後,該機構迅速盤整了相關業務,已經進入IPO流程。

校企改革“主力軍”

在細究各類易主上市公司的特性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從2019年掀起的校企改革風潮,成爲2020年“易主”大軍中頗爲亮眼的一員。

在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0年內達安基因、辰安科技、復旦復華、浙大網新、山大華特、石大勝華6家企業易主落地。

總的來看,校企易主以國資爲接盤主力,在2020年完成實控人變更的6家校企中,除石大勝華外,其餘4家均爲國資接盤。

具體而言,2020年12月22日,中山大學達安基因發佈公告稱,中山大學將其所持有的廣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給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其中含有中山大學達安基因16.63%的股權。而廣州市人民政府直接持有廣州金控集團100%的股權,達安基因實際控制人由中山大學變更爲廣州市人民政府。

這並非個例,通過無償轉讓股權方式實現公司實控人變更爲國資的還有復旦復華和山大華特。

復旦復華原實控人復旦大學無償將其18.74%的股權轉讓給奉投集團,公司實控人變更爲上海市奉賢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山大華特原實控人山東大學將其持有的山東山大產業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無償轉給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移交”公司實際控制權。

而辰安科技控股股東清控創投則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途徑,協議轉讓其18.68%的股權給中國電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爲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資接盤的另一面,部分高校繫上市公司股東通過變更爲無實控人狀態而實現間接從高校剝離,浙江大學旗下的浙大網新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旗下的石大勝華便是其中典型的案例。

2020年5月15日,浙大網新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網新集團與萬里揚完成了15.26%標的股份的過戶登記手續,自5月13日起,公司無控股股東。

再看石大勝華,其控股股東石大控股減持股份致公司主要股東持股比例均較低且較爲接近,遂公司實控人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變更爲無實控人。

按照接近石化勝華人士反饋,該操作與政策安排有關。

這是2020年校企易主的最新情況,事實上,近兩年來,校企易主事件就在頻頻上演。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9年就有不少高校上市公司籌劃易主、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降低持股比例等,包括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動作頻頻,加速推進校企剝離工作。

此外,2019年內還有3家企業完成實控人變更,分別爲衆合科技、博雲新材、華中數控和浙大網新。其中,博雲新材的實控人變更爲當地國資,華中數控實控人爲個人,衆合科技無實控人。

珠海國資最爲活躍

從接盤方背景上看,自2018年頻繁出現國資入主並整合上市公司,仍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潮流。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321例“易主”案中,有48家企業是被國資機構入主,佔比高達15%。

早前,伴隨着金融去槓桿和宏觀經濟下行等因素,不少上市公司及其股東陷入了資金鍊危機,資金和資源雄厚的國資機構就成爲上市公司最樂於引入的戰投。

不過,近年來隨着民營企業資金壓力得到緩解,民企“賣殼”積極性有所下降,原實控人的離場往往伴隨着爲公司帶來產業或資金資源的想法。

國企入股A股上市公司,逐漸成爲保護國有資產、爲當地招商引資、尋找優質資本運作平臺的重要手段。

具體來看,48個易主案例中,有40家是民營企業、公衆企業、其他企業轉向地方國資控股,8家民營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公衆企業等轉向中央國資控股。

從行業分佈上看,主要涵蓋電氣設備、機械設備、醫藥生物等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國有資本佈局進一步優化。如華潤集團收購迪瑞醫療,延伸集團醫療產業鏈佈局;青島國資收購萬馬股份,做大電纜和充電樁相關新興產業集羣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各地國資中,珠海國資在2020年的表現最爲活躍,年內合計拿下寶鷹股份、維業股份、通裕重工、世聯行、天能重工5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整體來看,其收購行爲都依循了同產業上下游或垂直併購的特點,被收購方大多爲具有龍頭地位的實體產業。

公開資料顯示,寶鷹股份主要從事建築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綜合解決方案及承建管理在內的綜合一體化全流程服務。2020年1月14日,通過協議轉讓和表決權無條件且不可撤銷地委託,珠海國資委旗下航空城集團拿下寶鷹股份控制權。隨後的7月6日,航空城集團還參與了寶鷹股份7.09億元的定增融資,資金全部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寶鷹股份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國有資本的增持有利於增強公司在相關產業的規模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助力公司整合所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項資源,發揮好產業協同效應。

當年6月,珠海港集團又通過參與風電主軸龍頭通裕重工定增募資和協議轉讓的方式,拿下通裕重工的控制權。珠海港集團表示,通過收購通裕重工,可以打通從上游風電開發公司到下游風力發電設備製造,有利於降低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總耗資約13億元。

當年8月,珠海國資又將另一家建築裝飾公司維業股份納入麾下。

當月,珠海華髮實體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協議受讓維業股份原實控人張漢清及維業控股持有的29.99%股權,成功入主上市公司,交易總價爲7億元。

2020年12月,珠海港集團再度出手,以類似的方式將風機塔架龍頭天能重工收入囊中。具體來說,直接受讓18.37%股權耗資16.8億元,後續將繼續以10億元認購天能重工非公開發行股份。

除此之外,當年8月,珠海市橫琴新區國資委旗下的珠海大橫琴集團有限公司還通過表決權受讓的方式,拿下了房地產綜合服務提供商世聯行的控制權,在此之前的7月,珠海大橫琴還曾以9.44億元現金兩次增持世聯行股權至15.9%成爲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這只是珠海國資掃貨A股的一角,近年來,珠海國資一直在攬入上市公司,早在2019年就入主了歐比特。

彼時,珠海市國資委主任李叢山曾表示,在國企改革方面,珠海要進一步加大授權放權力度,但要確保權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明確國有資本在推動、引領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加大國有資本在產業實體上的投入力度等。

“國轉民”新趨勢背後的信號

隨着國企混改大幕拉開,以及國資企業出手漸趨謹慎,2020年的資本市場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當年合計有3家國資控股企業變更爲民營企業。

其中最受關注的格力電器公司屬性變動與國企混改有關,2020年初,格力電器混改正式落地,2月4日晚,格力電器公告稱,格力集團已完成股權轉讓,高瓴資本旗下投資主體珠海明駿持有上市公司15%的股份,成爲單一第一大股東。

當下格力電器處於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而另外兩家國資轉民企的企業,則是源於爭議較大且並不穩定的表決權委託撤銷,國資放棄上市公司委託權。

2019年7月,仁東控股突然宣佈,實控人霍東將仁東控股21.27%股份的投票權委託給海淀國資委所屬子公司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科金”)行使,仁東控股的實際控制人也因此變更爲海淀國資委,期限爲一年。

自此,仁東控股開啓了長達一年多的慢牛行情,股價在沒有明顯利好的情況連連上漲。

但一年後,2020年11月,海科金在股權託管協議期滿之後,不再續簽,仁東控股的實際控制人變回霍東。隨後,仁東控股尾盤放量跌停,此後便是接連14個一字跌停板。

同樣的套路在騰邦國際的控股權變動中也上演過。

2019年8月26日晚,騰邦國際曾發佈公告稱,公司大股東騰邦集團及原實控人鍾百勝將表決權委託給了中科建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科建業”),後者爲國資機構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消息一出,騰邦國際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

但次年五月,5月13日,騰邦國際卻再度發佈公告,騰邦集團及鍾百勝,與中科建業簽署了《表決權委託解除協議》。表決權委託解除後,騰邦國際的實控人再度變回鍾百勝。

“莊家只是借用了國資介入的一個機會,作爲炒作的藉口。”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直言,在其看來,投資者不應該因爲國資入股的噱頭而忽視了上市公司基本面。

“投資者應該明白,一個企業並不一定會因爲國資的介入就做大做強、脫胎換骨。投資者應該理性看待國資的介入、控制人的更替,要有風險意識。”董登新表示。

(作者:楊坪,實習生陳芳 編輯:李新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