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美國第八集團司令範弗利特集中7萬兵力,向我15軍駐守的上甘嶺發動猛烈攻擊。經過激戰,佔盡火力和人數優勢的“聯合國軍”卻硬是沒有前進一步,反而還損兵折將,丟下了2.5萬具屍體。此戰後,杜魯門在大選中敗給了艾森豪威爾,而範弗利特也最終黯然去職。

對於上甘嶺戰役,毛澤東非常重視。戰後,毛主席親自總結了五條成功經驗,那就是“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炮火猛烈”。而“炮火猛烈”,乃是上甘嶺戰役,我軍之所以能取勝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敵方70%以上的傷亡,都是我軍炮兵造成的。

事實上,與美軍相比,我軍炮兵差距是相當明顯的。如果概括起來,敵人是“多、大、遠”,而我軍是“少、小、近”。這是啥意思呢?美軍大炮又多又新,光105毫米以上的就有324門(小口徑火炮大約1029門),不僅口徑大,而且射程遠。反觀我軍火炮,少得可憐,才60多門,很多都是舊炮,打得近、口徑也小。到了後來,我軍火炮增加到359門(其中包括大量60迫擊炮),但是和敵軍相比,依然少得可憐。

那麼,我軍到底是如何利用如此之少的火炮,取得如此大的戰果的呢?

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共向我軍陣地傾瀉了190多萬發炮彈,將我軍駐守的高地削平了好幾米,甚至連花崗岩都被炸成了粉末。對於財大氣粗的美軍來說,他們的炮兵不需要什麼技術,只要玩命的開炮就好了。可以說,美軍的戰法完全是力大不虧。

而我軍呢?炮少,炮彈也少。因此我軍炮兵用的是智,是四兩撥千斤。雖然我軍打出的炮彈遠少於美軍,卻發揮了應有的威力,壓倒了敵軍。

那麼我軍是如何正確使用火炮的呢?

擒賊先擒王,首先打掉敵軍炮兵的眼睛

美軍的炮兵之所以能打得又準又狠,是因爲美軍擁有大量炮兵校正機。仗着空中優勢,敵軍校正機像蒼蠅一樣飛臨我軍上空,爲美軍炮兵指正方向。如果我軍炮兵開炮,敵軍校正機就會立即發現,然後給敵軍遠程大炮發信號。如果沒打中,校正機便會不斷糾正位置。因此我軍炮兵最厭惡的,就是敵軍的校正機。

要在炮戰中取勝,就必須打瞎敵人的眼睛。當時,我軍的主力高射炮——37炮射程太近,夠不着敵人的校正機。因此,我軍便將37炮拆成零件,然後搬到高山上組裝,建立高炮陣地。這樣一來,37炮立即增加了幾百公尺的射程。

這一方法,很快便奏了效,我軍在兩天內便打下兩架校正機。敵方炮兵失去了眼睛,炮彈的威力自然小了許多。而這一點,也爲我軍後續炮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炮兵陣地選址巧妙,戰鬥過程零傷亡

由於美軍擁有空中優勢,因此我軍在長期的戰鬥中,摸出了一整套規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如何選擇陣地。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所選的陣地經常讓敵人看不到,也打不着。而我軍炮兵卻可以輕易擊中對手。

我軍最擅長使用的,莫過於迫擊炮。雖然迫擊炮射程不遠,威力不是那麼強,卻勝在輕便,可以隨意轉移。我軍的迫擊炮陣地,往往選擇在山溝前面。我軍的迫擊炮利用曲射,可以在沒有視野的情況下殺傷敵軍。而敵軍的炮彈在壓制我軍時,往往一打到溝裏就爆炸了。因此,我軍除了在炮彈運輸時有一點傷亡外,炮兵基本零傷亡。

對此,美國通訊社曾哀嘆:“在擊毀中國大炮方面,我軍沒有效力,中國炮兵工事構築得很巧妙,很難發現,更難打中。”

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我軍潛伏的迫擊炮大發神威,經常將美軍整排甚至整連地敲掉。美軍有一個上尉,名叫李奇,他是上甘嶺戰役的倖存者。他曾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去接應進攻我軍的高地的一個美軍連。然而在我軍迫擊炮的攻擊下,這個兩個連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個位數的士兵逃脫。李奇說:

“到前面去援救只剩幾個人的一個連,而我們自己也被打得落花流水,我旁邊的無線電報務員和排裏的中士都陣亡了,那裏根本沒有藏身之處,中國發射的迫擊炮彈一秒一發,真是可怕極了。”

通信保障很關鍵

炮兵,射程遠,往往能在視距外殲滅敵人,要發揮炮兵的威力,必須要有通信。上甘嶺戰役前,15軍建立了三個通信樞紐部,構成了全軍的通訊聯絡網。

軍、師、團指揮所以及炮兵指揮所,都溝通了無線電聯絡,營、連以及排、班均配備了步談機,主要方向的營配有報話機,還有備份設備。同時還建立了緊急情況下的越級聯絡制度,前沿部隊可以直接向師、團指揮所和炮兵指揮所報告情況和請求支援。

與此同時,我軍還有組織人員,隨時檢修被炸斷的線路,保持着通信的暢通。

我軍戰士只要躲在坑道里,就能利用步談機和後方的炮兵陣地取得聯繫。號碼極爲簡單,一叫就通,一般都用“一羣羊,到哪兒了,趕緊來”作爲代號。隨後只要指明敵人所到的防僞,緊接着就可以利用炮火來覆蓋。在炮火的攻擊下,敵人往往還沒留神就被全殲,有時候我軍一個傷亡也沒有,就能造成敵人一個連,甚至兩個連的傷亡。

黃繼光的犧牲,讓炮兵改變戰術

我軍的大炮不如人,所以進行炮戰時,要掌握技巧。

在防守時,炮兵主要打得是攔阻射擊。按照炮兵的口號,就是“我們要用炮彈給坑道的同志們站崗,堅決不讓敵軍破壞我軍坑道口。”

攔阻射擊,也就是用準確的炮火打出一道火牆,讓進攻的敵人退不下來,增援的敵人上不去。打集結的敵人時,我軍又運用“火蓋”戰術,也就是讓炮彈像蓋子一樣將敵人覆蓋在下面。

因此在作戰中,敵人的進攻兵力常常成連,甚至成營地被消滅掉。光負責主攻的美軍第七師,就在短時間內付出了5000多人的巨大傷亡,從而不得不讓韓軍第2師頂上當替死鬼。

而在反擊時,我軍主要以短促的炮火奇襲爲主。之所以是短時奇襲,是因爲我軍炮彈太少,得省着用,儘量在短時間內摧毀敵人工事。

10月19日,我軍進攻敵人駐守的596.9高地,而著名英雄黃繼光也參加了這場戰鬥。在步兵衝鋒前,我軍利用山炮、野炮和榴彈炮,對敵軍表面陣地進行了7分鐘左右的炮火奇襲,將陣地打成了一片火海。

在攻打此山前,我軍炮兵非常細緻,將597.9高地在地圖上劃分爲方格並編上了編號,每支炮兵部隊都有其固定的攻擊編號(0~11)。因此,炮火奇襲的效果非常好,1~10號相繼被炮火敲掉。

然而可惜的是,我軍卻在0號陣地上卡住了。原來,美軍也不是傻瓜,他們也會總結經驗,也發現了我軍開炮的規律。他們發現,我軍總會進行短促的炮火奇襲,然後再以步兵發動衝鋒。因此我軍開炮後,美軍就會躲在工事裏裝死。等我軍步兵一衝上來,他們的火力點便會復活。而黃繼光所攻打的0號陣地,就是這種“復活”的火力點。

而此時,我軍步兵已經衝上陣地,再進行炮擊可能傷到自己人。因此我軍只能讓步兵用爆破的手段,摧毀敵人火力點。在這場戰鬥中,黃繼光以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最終壯烈犧牲。

黃繼光犧牲後,他的事蹟傳遍全軍。炮兵們知曉此事後,也痛定思痛、總結經驗。在他們看來,炮兵對於597.9高地的炮火奇襲,是相當成功的,但卻不完美。因爲我軍在戰術上形成了規律,反擊時間多爲17時到20時,多是經過一次火力奇襲,然後進行衝擊。

因此,我軍炮兵決定給敵人再加點“料”,讓黃繼光的悲劇不再重演。在後續的反擊中,我軍先用炮兵進行破壞射擊,然後進行炮火延伸。就在美軍以爲炮擊結束,紛紛從掩體裏鑽出頭來,試圖阻擊我軍步兵時。鋪天蓋地的“喀秋莎”火箭彈便如海嘯一般打了過來,將敵人陣地打成一片火海。

喀秋莎火箭彈,打得就是步兵,沒有掩體保護,美軍根本剩不了幾個人。前面的炮火延伸,其實是假延伸,正所謂兵不厭詐嘛。我軍利用大炮和喀秋莎來回反覆,絕不讓敵軍摸到規律。

29日,我軍再次攻打597.9高地。我軍像往常一樣,進行了3分鐘火力奇襲,同時派出小分隊,裝出一副即將發動步兵攻擊的架勢。然而讓敵軍詫異的是,我軍步兵卻並沒有出動,而是連續利用山炮、野炮、榴彈炮和加農炮進行炮火齊放。到了最後,我軍以喀秋莎火箭彈進行收尾,終於全殲守敵。黃繼光的犧牲,再也沒有重演。

田忌賽馬,打贏炮戰

上甘嶺戰役,我軍炮兵不僅要殺傷敵方人員,同時還必須壓制住敵軍的炮火。但是我軍的“少小近”如何能戰勝敵人的“多大遠”呢?在這裏,我軍運用了古老的計謀——孫臏的賽馬計。

說白了,就是以我方的“中炮”攻擊敵人的“下炮”,以我軍的上炮攻擊敵人的中炮。我方少數大口徑、射程遠的火炮,要想辦法將敵人的中等炮擊毀。而我軍中等炮,則想辦法攻擊敵人較差的炮。

爲此,我軍採取大炮推前的戰術,將大炮搬上了山。利用較好的視野,專打敵人的中等炮。

大炮推前有什麼好處呢?這是因爲美軍按照慣例,一線配備60炮、81炮、無後坐力炮和坦克炮,距離在我軍1000米以內;二線則爲機關炮和部分105毫米輕型榴彈炮;三線爲105毫米火炮和155毫米榴彈炮;四線爲203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

我軍將繳獲的155毫米美製榴彈炮靠前,可以輕易擊敗敵人的一二線火炮。利用坑道,我軍能讓火炮隨意出入,讓敵方重炮奈何不了我們。因此在多次炮戰中,我軍都佔了上風。與此同時,我軍高炮還不斷攻擊着敵軍的炮兵校正機,炮兵主動權徹底掌握在我軍手上。

沒有了敵軍空軍的支援,我軍炮兵組成機動部隊,在陣地間來回遊弋,將敵人威脅最大的炮兵陣地摸準,然後將敵人炮兵陣地徹底打掉。

以美製M1式155毫米榴彈炮爲例,本是美軍的攻堅利器。在運動階段,我軍繳獲了24門這種火炮。M1火炮重量極大,達到6噸。然而我軍將士卻硬是拖着這種重炮,與敵軍打游擊。打一炮,就換一個地方,壓制敵軍火力,摧毀敵軍大炮,支援步兵發動集團衝鋒,幾乎每一炮都達到了最佳殺傷效果。

對於志願軍的炮火打擊,一名被俘的美軍連長感到困惑:“難道你們的炮比我們多嗎?白天也打,晚上也打。”原炮兵一師師長文擊則回應:“大炮可比你們少多了,不過我們知道怎樣讓有限的炮兵發揮最大威力。因此,你會覺得我們的大炮無處不在。”

在整場戰役中,我軍打掉了美軍60多門炮。

上甘嶺戰役的火力表明,雖然我軍火炮在質和量上依然不及美軍,但是利用有利地形和我軍的智慧,卻能和美軍“火海對火海”,扳一扳手腕。在戰鬥中,無論是堅守陣地還是反擊敵軍,哪裏有敵軍出現,哪裏就有猛烈的炮火。

美國新聞機構不斷報道:“共軍炮火經常讓進攻的聯軍全軍覆沒”,“使那些爬上山頂的聯軍全軍覆沒”。原本,範弗利特計劃犧牲200人拿下上甘嶺陣地,但是最終他卻自吞苦果,犧牲了2.5萬人的生命。範弗利特不得不沮喪地說:“這次作戰是最血腥的、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受到最大的損失。”而“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不得不承認:“這個開始有限目標之進攻,發展成爲一場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這次作戰是非常失敗的。”

此戰後,“聯合國軍”的攻勢漸漸停息,我軍越戰越強,掌握了戰場的主動,而戰線也逐漸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武器之用,在於人。如果沒有智慧和勇氣,武器即使再先進也無用。然而在我軍手中,即使是破舊裝備,亦能發揮超常的實力。任何武器到了我軍手中,總能威力大增,而這與我軍過人的謀略和戰術素養以及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十分不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