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有云::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自古以來,我國軍事家就講究集中優勢兵力,以多打少,從達到消滅敵人、儘量避免我方損失的效果。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是重中之重。毛澤東曾多次強調,不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最大限度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要以雄獅搏兔之力,一步步地削弱對手,將胖的拖瘦,將瘦的拖死。

在歷次戰爭中,毛澤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思想,不斷取得奇效。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亦是如此。

在第五次戰役中,毛澤東和彭德懷原本希望能夠殲滅1到2個美國師,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然而第五次戰役期間,我軍並沒有達成這一宏大的戰術目標,甚至連一個建制團也沒法殲滅。相反,我軍在第五次戰役後期遭遇敵軍反撲,造成了嚴重損失。

痛定思痛,毛澤東及時改變戰法。他深刻地意識到,短時間內結束抗美援朝戰爭是不可能的。以我軍的裝備和後勤水準,成建制地殲滅美國師、團等單位也不可能。因此,毛澤東確立了“零敲牛皮糖”戰術,也就是打小殲滅戰。

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每次每軍以殲滅美、英、土軍一個營爲目標。事實上,在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就已經實踐過這種戰術。當年對陣蔣介石王牌軍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十八軍以及桂系第七軍時,都有一個從小殲滅戰到大殲滅戰的過程。

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志願軍及時改變作戰方針,建立了積極防禦和短促突擊的戰術。在陣地戰防守,面對敵人的進攻,我軍要懂得主動收縮,不要輕易和陣地共存亡,要利用反衝鋒和戰術反擊擊退對手,奪回失去的陣地。如此與敵軍周旋,待將敵人削弱到一定程度,則其突出部或薄弱部進行戰役反擊,從而消滅對手。

爲了更好的“零敲牛皮糖”,我軍針對美韓軍寸土不讓的特點,確立了一種奇妙的戰法——“抓一把,連續抓”。

那麼什麼是“抓一把,連續抓”呢?實際就是對同一高地進行連續反擊,然後看情況決定是否與敵反覆爭奪或鞏固佔領該高地。也就是說,我軍試圖將這些高地,化爲殲滅敵人的“血肉磨坊”,將敵人的血耗盡。畢竟從兵力對比上來說,我軍的後備兵力源源不斷,而美軍的防禦重點仍在歐洲,在亞洲投入是相當有限的。一旦戰死,就難以補充。

石峴洞北山,是位於鐵原以西約16公里的一座海拔300米的小山丘,此處是美軍的前哨陣地。美國人將此地稱爲“豬排山”。此山怪石嶙峋、光禿禿的山上什麼都沒有,價值十分有限。在此山上,常常駐紮有一個加強連的美軍。而這座山,成爲我軍實踐“抓一把,連續抓”戰術的絕佳地點。在這座山上,我軍曾經“七擒七縱”,進行了7次短促的戰鬥。

1952年6月9日晚,我39軍117師349團對石峴洞北山發動了第一次進攻。當時山上,駐守有美軍45師的一個加強連。美軍利用兩天事件,修築了由地堡、交通壕和鐵絲網組成的環形防線。若按照以前,我軍想要攻克此山,恐怕要付出極大的傷亡。

“零敲牛皮糖”,不僅要殲滅敵人,還要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一戰時,德軍進攻凡爾登,試圖將法軍主力吸引到此處殲滅,用以“流乾法國的血”。然而德國人一着不慎,在殲滅法軍的同時卻“自損八百”。不僅沒有流乾法國的血,反而把自己的血放幹了。因此,避免過多的傷亡,是此戰的重中之重。

然而,我軍已經不是當年缺乏火力的“吳下阿蒙”。在蘇聯武器的幫助下,我軍火力早已今昔非比。爲了攻取石峴洞北山,349團集中了12個炮兵連,說是殺雞用牛刀,也毫不爲過。

大炮,是戰爭之神,是攻堅利器。在6月9日當晚的炮擊中,敵人苦心修築的堡壘瞬間被炸碎。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349團的兩個連便將紅旗插在了石峴洞北山的主峯之上。美軍一個加強連全軍覆沒。

秉承上級“攻而不守,速勝速撤”的原則,349團並沒有戀戰,迅速撤下了山,順便帶走了俘虜和烈士的遺體。

6月10日白天,美軍一個加強連重新佔領了石峴洞北山,就地建立了防禦。349團見美軍上當,於是在11日半夜0點30分,發動了第二次戰鬥。

此戰中,我軍集中了6個炮兵連。和上次一樣,我軍再次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全殲山上兩個加強排共100餘人,我軍傷亡不過41人。

正所謂趁熱打鐵。6月20日深夜,志願軍又給熟睡的美軍帶來了噩夢。在16個炮兵連的密集炮火下,美軍的地堡一個個被震飛了天。更令美軍驚恐的是,我軍居然投入了三輛坦克,這在以往是不多見的。

但這一次,美軍終於有了一些防備。他們設置的火力點,給我軍前進部隊造成了很大麻煩。但是經過反覆衝殺,我軍還是將山上守敵——45師179團4連全部殲滅。但是我軍也付出了150人的死傷,戰果差強人意。

1952年初,志願軍總部對戰線做出調整,39軍117師將防務交給了萬歲軍——38軍的113師。輪流坐莊,做美國鬼子地主的時刻,終於來了。面對“萬歲軍”,駐守在石峴洞北山的美軍可謂是好運到頭了。

1952年9月17日,38軍113師337團發動了第四次石峴洞北山戰鬥。和39軍一樣,38軍也決定攻而不守。在作戰動員時,政治處主任蘇章對大家強調:“不丟武器;不丟烈士;帶回俘虜,就算全勝。”

當天黃昏,數十門火炮百花齊放,連珠炮一般的炮彈將敵人苦心經營的鐵絲網、鹿角炸得漫天亂飛,敵人的陣地好似火山噴發一般。16點20分,潛伏在屯兵洞中長達一天的勇士們猶如下山猛虎,衝向敵軍剩餘的火力點。他們將爆破筒塞進敵人的碉堡,一個個地將之摧毀,通向山頂之路大門洞開。

在攻克主峯後,38軍的將士們就地防守,打退了敵人5次反撲,終於和增援接應部隊會和在一起。此戰中,美軍有259人斃命,敵我傷亡比爲3.5:1,可謂賺得盆滿鉢滿。

不久後,石峴洞北山前線再次換防,23軍67師接替了38軍的位置,與美軍第七師在石峴洞北山進行了對峙。23軍的名聲雖然不如38軍、39軍那麼響亮,但在石峴洞北山,他們所創造的戰績卻超過了前兩者。

此時的美軍,加強了在石峴洞北山的防禦。對於我軍爲何不斷攻擊石峴洞北山,又從不加以佔領的行爲,他們感到十分困惑。他們無法理解,志願軍爲什麼會爲這座荒山費那麼大的力氣。但在他們看來,志願軍反覆攻擊此山,恐怕是因爲此山有着他們所不知道的利益。因此,石峴洞北山雖然已經淪爲“雞肋”,但美軍反而在此山上加強了防禦。

1953年3月,美國第7師師長特魯在石峴洞北山主峯佈置了一個加強連,在西南無名高地佈置了一個加強排,用以形成掎角之勢。然而特魯的自作聰明,反而正中我軍下懷。分兵把守,不僅沒能阻止我軍進攻,反而給我軍各個擊破提供了可趁之機。

因此,23軍67師連續發動了第五次、第六次石峴洞北山戰鬥。3月6日21點52分,67師201團5連在37門火炮的支援下,僅用15分鐘便全殲無名高地上的一個加強排,共53人,我軍犧牲了7人。

3月23日20點,67師動用3個連的兵力,加上各種火炮35門,坦克4輛,對主峯發動了猛烈進攻。1個小時內,山上3個排又2個班的美軍被全殲,斃傷敵人100多人。戰鬥結束後,23軍將士帶着全部傷員和烈士遺體,安然返回我軍陣地。

美軍重新“收復”石峴洞北山陣地後,特魯將軍下了血本,投入兩個加強連再加上1個火器連。同時,還修築了6道障礙物以及數之不盡的火力點。可以說,特魯對於這座高地,是勢在必保了。

而此時,23軍軍長鍾國楚厭倦了這場貓鼠遊戲,他決定攻克石峴洞北山。畢竟停戰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石峴洞北山雖小,但必須回到朝鮮人民手中。這一次,鍾國楚投入13個連的兵力,配屬90門火炮和獨立坦克第四團的16輛坦克,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動作。

這次戰役的主攻,交到了67師200團第6連身上,其餘的12個連,全部用來反擊反撲。同時,我軍還打起了地道戰。在山腰距離美軍障礙物僅120米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覺地修築了一條102米長的吞併坑道。坑道有7個出口,可容納一個加強連,囤積了大量彈藥、藥品和食物、飲水,進可攻。退可守。

7月6日,天降大雨,雷聲隆隆。23軍的支援炮羣突然發難,鋪天蓋地的炮火和雷聲交織在一起,將敵人的陣地轟得七零八落。

僅僅3分鐘時間,敵人陣地就好似被犁了一遍一樣。根據美方戰史記載:

“即使是一戰時期最激烈的凡爾登戰役,也沒有哪一天發射過如此之多的炮彈。”

此時駐守在豬排山上的美軍,終於也嚐到了當年志願軍在上甘嶺所喫到的苦頭。然而敵軍工事非常堅固,雖然表面陣地被毀。但是敵人的暗堡依然存活,他們用機槍和火焰噴射器組成了一道火牆,讓我軍進攻部隊寸步難行。

就在這時,6連2班的戰士許家朋站了出來。在敵人機槍的射擊下,他的雙腿被打斷。然而他憑藉自己超人的意志,爬到了敵人火力點附近,試圖引爆手中的炸藥包。然後可惜的是,炸藥包受潮,沒法起爆。因此,許家朋用最後的力氣躍起,用胸膛擋住了敵軍噴吐的火舌,成爲另一個黃繼光式的英雄。

在許家朋的激勵下,戰士們殺聲震天、個個爭先,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終於將山上守敵消滅得一乾二淨。這一次,志願軍戰士再也不會走了。200團堅守陣地兩夜和一個晚上,殲滅1000餘人。

同時,我軍坦克在坦克戰中大發神威,追着美軍到處碾壓。其中坦克車215號沉着應戰,5分鐘擊毀敵軍坦克2輛,擊傷一輛。最終一共擊毀擊傷5輛。到18日戰鬥結束,我軍坦克總共擊毀對方坦克18輛,摧毀對方火炮11門,擊毀67座地堡。

到了8日凌晨,200團將陣地移交給199團。與此同時,我軍與美軍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炮戰。到了10日,威力無比的喀秋莎火箭炮到達戰場。兩個營的火箭炮僅用一輪齊射,便將美軍滿載步兵的20多輛卡車全部擊毀,炸得血肉橫飛。

與此同時,美軍2個步兵連遭遇我軍炮兵炮火毀滅性的打擊,幾乎全軍覆沒。在3晝夜的激戰中,我軍守住了主峯陣地,殲敵2000餘人。

到了10日23時,199團撤出陣地,改由201團防守。到了13日,我軍勝利鞏固石峴洞北山陣地。在第七次石峴洞北山戰役中,我軍殲敵3500人,俘獲37人,擊毀敵人坦克、裝甲車19輛。而我軍傷亡卻遠低於美軍,共死傷1800多人

到了11日凌晨,美軍似乎終於醒悟,自己完全不必爲這座無用的小山付出如此之多的生命。美國將領泰勒驅車趕至特魯的司令部,並對他說“豬排山”不值得投入更多的人。而特魯也借坡下驢,讓這場戰鬥不了了之。剩餘的美國人趁着夜色悄悄撤離。

後來有人問英國師長麥克·韋斯特少將,怎樣才能把“豬排山”奪回來。他的回答很乾脆:

“沒必要,那不過是一個崗哨而已。”

在美國陸軍官方戰史《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中提到:

“1953年春的豬排山戰鬥最爲典型,幾乎是戰爭最後階段無目的戰鬥的象徵。雙方投入巨大,卻收效甚微。這是一場極爲艱苦而血腥的戰鬥。”

因此可以說,美國人直到今天也沒有看透我軍的計策。我軍的重點從來不是石峴洞北山,而在儘量殲滅美軍。而美軍最終也中了我軍的計策,爲了一座荒山,白白付出數千條人命。而我軍則“殺雞用牛刀”,集中優勢火力和兵力,傷亡遠遠小於美軍。

巧合的是,爲了紀念這場戰鬥,中國和美國都拍了電影。美國電影名叫《豬排山》,由影帝格里高利·派克爲主角。在電影中,充分展示了這場戰鬥的無謂以及美軍的迷茫。他們根本不知,自己爲什麼而戰。

而我國拍攝的電影名叫《英雄坦克手》,講述得正是215號英雄坦克的偉大功績。正是我軍因爲自己爲什麼而戰,如何去戰,才最終獲得這場偉大戰爭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