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仅剩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但是,今年的春节,却没有往年的热闹,显得比较冷清。

火车站,再也看不到人头颤动的人群,很多赶火车的人,已经彻底消失;各大菜市场,集市,也很难看到聚集人群;返乡的人也不多,基本上,现在能不动就不动。

当然,这个场景与我国提倡“就地过年”密不可分。

与2020年新冠疫情在许多人达到春节目的地后暴发不同,2021年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疫情反弹发生在春运开始前。各地倡导“就地过年”以及“返乡需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等规定,首先影响的是春运期间的出行。

2021年春节想回老家过年,难度明显大于往年。受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反弹的影响,各地都倡导“就地过年”,这对经济有何影响?

任何政策,任何措施,都会对中国经济构成潜在的影响,只是时间周期和长短不同。

春节是一个传统佳节,中国人的勤劳能干,是世界出了名的,一年到头不在家,是常态。尤其是打工人,常年在外,基本上365天,360天在外面。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春节的渴望。

以前,人们对春节的渴望,是由于生活物资匮乏,全年为了攒够过年的食物和消费,为的就是春节的时候,能好好吃上一顿年夜饭和水饺。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春节的渴望,正在悄悄变化。

要知道,春节是我国长达几千年农业文明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因为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不用外出,但是也很少休息。就是能在春节的时候,休息的比较顺畅,集体开心的日子。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已经转入工业文明时代,不少农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但是骨子里,还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向往。

许多出门在外地打工人,由于长时间工作,很少回家,春节已经成为他们回家关键性时间点,也是他们情感纽带的重要拓展时间。

就地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是打工人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牺牲。一年到头,没有回家,过春节孤零零在外面,多少对心理上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一点,是对中国经济一种潜在的影响。

客观地说,就地过年,会增加当地GDP,毕竟很多人没有回家过年,就没有怎么走动。这会明显加快节后生产恢复速度,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不过,对其他地区影响比较大,尤其是人口流出的省份,春节消费是刺激经济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旅游、餐饮等都会受到明显的压制。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过往历史经验来看,春节消费是全年中最旺盛的一次,如今受到影响,也为全年消费带来了某种潜在拖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