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傳說的蔡經理7000萬年終獎說起

來源:投基摸狗

今天中午開始,很多人都在傳說諾安成長基金的基金經理蔡嵩松可能拿7000萬年終獎,還有人說其他基金經理可能上億。

邏輯是1.5%的管理費,基金經理提成15%就夠了,老鐵,沒毛病吧。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文章說蔡經理300億規模,但是蔡嵩松管理規模年底時候400多億啊,年初規模少,100多億啊,爲啥按照300億提管理費?

更何況蔡經理的規模也是慢慢漲起來的,也不是一下子三四百億的啊。

這個文章打眼一看是這個理兒,但是仔細一看不大對勁啊,經不起推敲啊。

再說基金不斷申購和贖回,100多億到400多億都有可能,每天按照年化1.5%計提,不一定是這個錢啊。

還有人說其他基金經理可能有上億元年終獎,還專門提到了易方達張坤、廣發劉格菘、興全謝治宇、華夏張弘弢等等可能有。

但是問題是主動型1.5%的管理費,銷售渠道就要分一半。。。

如果是一些強勢渠道要價更高,管理費的大部分(50%以上)要歸銷售渠道,剩下的纔是基金公司的錢。。

剩下的管理費再扣去各種成本,你要扣除研究員、中後臺人員、銷售人員的成本,再扣去廣告費,辦公室的錢,調研的差旅費,更何況還要扣除給基金公司股東的錢,咋可能給基金經理15%?

我覺得千萬是有可能的,但7000萬這事大概率是自媒體吸引眼球。

我覺得下面報道的可能是真實的。

這還是主動型的1.5%管理費,你要是指數型的0.5%管理費,基金公司到手0.25%管理費,如果是0.2%管理費的指數基金,基金公司拿到的更低啊。

很多人說私募更厲害,20%的業績提成。

看上去私募賺錢多,他們的邏輯是假設一個私募設置滬深300爲業績基準,那麼超過滬深300的部分的20%都歸這個私募,你想去年超越滬深300不難吧。

OK,邏輯看上去滿分對吧。

更何況有些私募是所有賺錢的部分就提成20%(高水位法),那就更多了。

但是你以爲私募就輕鬆,以爲私募就能全拿到業績提成?咱們就不說很多私募虧錢或是跑不贏業績這種了。

就是跑贏業績基準也不行,有些強勢渠道連業績提成都要分,對,你沒看錯,你不同意?OK,立馬賣別家私募,全國成千上萬傢俬募啊。

但是現在一些業績很好的頂級私募就反過來對渠道有談判能力,提成少分或是不分,買我的人多,也不差你這樣一個渠道。

對,能力很重要,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

銷售渠道誰靠申購費賺錢啊,都是靠分公募和私募的管理費賺錢,我跟你說,要不是法律法規攔着,很多公募和私募都願意0申購費賣給你產品。

還有一些頂級私募甚至直接連固定管理費都不要了,就收表現費,能力強就是任性,這都是存在的。

因爲私募成千上萬,各家條款不一,甚至有些私募的不同基金的條款都不一樣,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這就是爲啥現在無論公募、私募都要強調自己銷售,沒辦法,渠道分成太狠了。

不論是賣公募還是賣私募,渠道都是贏家,渠道賺錢,你說是吧,這就和互聯網,誰有流量誰就佔優一樣

金融圈有句名言:搞金融就是出來賣的。當然,別誤會,賣的是產品和服務。

資管行業創業真難,成功背後也有很多失意者:你想全國公募一百多家,你知道幾家,全國私募成千上萬,你又知道幾家?

當然資管行業有個好處:你要成功了,賺的真不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