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科取士开始,底层人民就将考取功名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底层民众,一些士大夫阶层、官员子女也积极参与科举考试,以吃上皇粮,博取功名。但是国家录取的名额相当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陪考的对象,很多人考了一辈子连秀才都混不上。混不上秀才还好一点,可以安心地种自己的庄稼,为国家生产粮食。

但是还有很多人考中了秀才,考中了秀才就有了进一步的希望,即使希望渺茫,秀才们还是报以最大的希望积极参与每一次的考试。因为秀才是不会安排工作的,必须继续向上考。如果家里有关系,或者可以在县城谋一个师爷之类的身份。没有关系就只能在家种地了。

但无奈的是,很多秀才放弃了生产,在家专心准备考试,不断地诵读必考科目。而吃穿全靠家里人供给,很多秀才就成了啃老族。在万般无赖之下,他们才会下地干活。

秀才们大多文弱,而且是不屑于干农活的,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怎可能和农人为伍?自己是要追求大好前途的。而且很多人还拿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来安慰自己,当然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时运不济。

秀才们即使放弃了继续考试,在家种庄稼,但是他们始终干不过同龄的农民们,庄稼收成也没有他们的好。即使耕地也耕不深,挑粪也没有多少力气。所以大多数秀才是贫穷的,一生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但是他们却一直很要面子。在穿着方面绝不含糊,不会像其他农民那般始终脏兮兮的。即使他们的衣服再破,也要穿得干干净净。

但秀才始终是有文化之人。无论村民们平时怎么调侃这些秀才,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还要找秀才商量,毕竟是有文化之人。个别秀才还会在村里教书,获取一点粮食。但是是没有薪酬的,因为大家都没钱。如果家里有红白喜事,一般都会请秀才帮忙,帮忙写写字贴贴对联什么的。

所以秀才一般都是一边被嘲讽,一边又受到尊重。因为即使秀才武不成文不就,但至少人家努力过。而且大家也想自己的孩子去考取功名,激励他们努力向上。所以村民们的情感很复杂,一边觉得读书无用,一边又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不要走自己吃苦的老路。这像不像今天的打工一族呢?他们知道自己身边有很多大学生跟自己干一样的工作,读了大学也无用,但是一边又拼命工作,给自己的孩子挣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很多传说以及戏曲中,有很多调侃秀才的段子,所以秀才们其实是真的没有多少尊严的。秀才一般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是自己的言谈举止又不像最底层的人,所以他们天生的要被嘲笑。你在一群白丁面前说成语,说之乎者也,不被骂才怪。就像今天留学归国的学子一样,他们如果与跟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人相处,偶尔说一两个英语无伤大雅。但是要在一群没有任何留学经历的人面前冒英语,那当然也要被骂的,说你装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