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上雲

中國正在面臨數字焦慮。

決策層在部署十四五期間的數字化發展時,用了“加快”二字,迫切感躍然紙上。

不止經濟領域的數字化,十四五期間還明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指明瞭數字化是國家現代化治理這一系統性工程的重大着力點之一。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也必然是中國的一把手工程。

高層的重視並非只停留在戰略考量,戰術實施上也早已經在加速佈局。

“中國製造2025”已經實施了5年,2020年中央進一步定調“新基建”,中國數字能力建設徹底進入爆發期。

數字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最大的不同在哪?

一是最核心的戰略資源,數據代替了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二是相應的生產工具完成智能升級,5G+雲計算+AI等新基建會加速代替過去的公路鐵路、工廠和內燃機,進一步形成萬物互聯體系。

在這期間,互聯網的動能也在悄然轉變,從面對To C的消費類互聯網發展爲To B的產業類互聯網。當它與城市管理結合時,就會形成智慧城市;與工業製造相結合,就會形成工業製造4.0。此類結合將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整個產業,整合並創建出前所未有的價值鏈。

可想而知,傳統的產業鏈、固有的治理模式會面對何等衝擊。

政府、企業的智能升級必須要儘早,而上雲就成爲政企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從當前4%的企業智能化比率來看,沒上雲的企業反而是大多數,政務上雲也只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等部分發達的一二線城市。

但緊張的競爭形勢不等人,大國之間的戰爭已經打上了雲端。

歐美早已經將“雲計算”納入其頂層設計中,作爲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

美國早已領先全球,從戰略、創新體系、產業生態、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佈局,助力政企進行數字化轉型。

在3個月前,美國政府發佈《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將數據科學與存儲、先進計算、先進傳感、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領域列爲美國重點佈局的關鍵和新興技術。

歐盟急得打響了數字主權戰。歐盟尋求徵收數字稅來奪取數字主權,另外還推出“數字歐洲計劃”,計劃在未來7年內提供76億歐元建立和擴展歐洲的數字能力。

比如,在2020年6月,法德領銜、歐洲27國參與的歐洲新型雲存儲服務Gaia-X正式啓動,其目標是自主開發歐洲下一代數據基礎設施,使歐洲成爲工業數據浪潮的領導者。

全球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早已過了那個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瘋狂圈地的時代,數據主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自主化趨勢一步步增強,中國更加不例外。

中國要上雲,半刻都不能再拖。

數字化不是推倒重來

但政企行業無法迴避眼下的尷尬局面。

一邊是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如火如荼;但另一邊,大多數政企又往往毫無頭緒,一哄而上之後又不知道該往哪些方向去努力,也不知道該改變什麼,無法預估對現有業務的衝擊。

總之,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

實際上,中國政企的數字化並不是一窮二白、毫無基礎。

在最早期,數字化建設就是從實力雄厚的政企開始的。中國互聯網的雛形當初是一個政府項目,郵件系統最早是在大學裏得到應用,數字政府建設可以追溯到1998年第一個電子政務網——青島政務信息公衆網。

而前期中國尚未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傳統的煙囪式管理架構導致如今政企內部的數據標準不統一,業務之間相互割裂,管理流程脫節,信息資源分散。現在需要聯通舊數字化時代留下的孤島和城池。

推倒重來嗎?

不可能,這意味着原有的投資都打了水漂,更加降低了政企上雲的動力。

政企智能升級當前面臨着敏捷、創新、安全、協同四個方面的挑戰,就像華爲雲在廣州城市峯會上所說的:

第一,傳統IT服務少、更新慢,如何更快獲得雲服務能力和創新;

第二,如何打破封閉,獲得更開放的生態應用;

第三,如何實現更安全的數據本地部署,更有效滿足管理和合規訴求;

第四,如何獲取專業化的運維能力。

立而不破,是最理想的出路。問題是,怎麼做到?

政企智能升級需要一朵什麼樣的雲?

中國的頭部城市和頭部企業正在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上海的浦江西岸,曾經中國最著名的鐵鏽地帶,在過去十年進行了一項最大膽的嘗試。

今天,出乎了所有人預料,這個最老、最麻煩的黃埔區成爲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中最具開創性的樣本。

在這裏,從上班的交通到平時的就餐,從商務往來到娛樂生活,數字化體驗已經連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爲了智慧生態。這裏也是能夠系統性整合政府、企業、個人以及技術的中國第一城,無比接近城市智能體。

上海的智能體基礎是華爲雲,它通過部署的AI、雲計算、5G等新技術設備,實現信息採集、存儲、處理、反饋和執行,讓智慧覆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實現對城市全域的精準分析、系統預測、協同指揮、科學治理和場景化服務。

治理水平是一個城市無法掩飾的底色。

在上海出臺的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中,政府治理是其重要目標,政務雲已經成爲了上海新基建的關鍵環節。

這樣的嘗試在深圳也效果顯著。深圳與華爲聯合創新打造的鵬城交通智能體,讓深圳早高峯平均車速提升8%,平均延誤下降12%;智能機場使每天1000多個航班的機位分配時間從4小時縮短到1分鐘……

再看最傳統的能源行業,老牌巨無霸國家電網也有焦慮感。它在尋求革新,成爲“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

上雲相當於一個企業把身家交給了第三方,而國網業務結構龐大而複雜,又事關國家能源安全,在固有云服務的體制下,國網顯然很難在安全和創新之間實現調和,最終很可能寸步難進。

安全是保底的,國網集團選擇了華爲雲Stack的混合雲解決方案。

華爲雲stack是位於政企客戶本地數據中心的雲基礎設施,國網可以選擇將互聯網前端業務上傳到華爲公有云,將敏感類數據所涉及的業務存放在本地雲,實現業務分層部署。

不同於政府,企業最關心的是數據治理能不能產生業務價值。

電力行業對數據平臺要求很高,因爲電網會產生龐大的實時數據,與傳統消費類數據不一樣,必須要有硬核的工業級數據模型架構支持。

拿河南省舉例,2020年這一個省的用電體量就達到3392億千瓦時,與英國相當。國網河南電力採取華爲雲Stack融合數據湖方案進行數據治理,結合全省新能源電站的實時出力指數、當地的氣象預測和歷史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使得全省光伏可靠性處理提升15%,風電可靠性處理提升 10%,初步估算“十四五”期間將節約電源電網投資150億元。

到了生產製造型行業,中國的挑戰更大了。

拿水泥行業來說,雖然中國產能在世界首屈一指,但行業產能耗高,對人力依賴過重,自動化程度低。國外一條線一個班大概就需要四五個人,一個廠就二三十號人,而中國一條線就接近150到200個人。低碳經濟的趨勢加上人口紅利的消退,控制能耗、降低成本就成爲了工業最關心的命題。

華新水泥憑着百年企業的敏銳嗅覺,果斷選擇了上雲。華新將SAP、CRM等生產環節的核心繫統搬上華爲雲,引入數據分析、AI等新技術,提高自動化程度,打造無人工廠。與此同時,也尋求打通各個業務環節的壁壘,比如從財務、營銷、採購、物流各個環節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其最終目標,是形成從商業智能化到工業智能化到工廠的管理的閉環。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企業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業務和IT應同時重視,雙輪驅動,平滑演進,因勢利導,不能一蹴而就。

中國需要一朵什麼樣的雲,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政企升級首選的是一朵技術過硬、安全可靠、用得起的雲。

政企擁抱變化的決心有多大,雲上升級的動能就有多強,就會加速智能中國的進程。

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不是把萬事萬物都端上雲,一切都以云爲中心,就算完成了數字化。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推動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全社會的生產力。

在產業互聯網上,美國其實已經領先了中國近20年,成爲了全球風向標。

當互聯網還是雛形時,美國的傳統實體企業就開始涉足產業互聯網。航空和汽車兩大領域早早就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產業價值鏈,成爲了20多年前複雜產業鏈的代表性行業對互聯網浪潮的直接反應。

今天,美國產業互聯網通常甘居輔助角色,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是最根本的目的。

而中國過去更多注重在消費端互聯網做文章,在產業互聯網的路上只是剛邁開步伐,傳統實體企業更沒有站到潮頭。

因此,當2017年華爲宣佈闖進雲服務時,它註定在揹負巨大期望的同時,也要面臨疑惑、質疑……

任正非都坦言:“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件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爲軟件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我們的困難是可以想象的。”

不過,華爲還是再次讓外界看到了這家企業有多拼:

在2020年二季度,中國雲技術設施服務市場總額達43億美元,同比增長70%,其中華爲雲以15.5%的市場份額躋身全國第二,同比超高速增長259.6%。

在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物聯網平臺研究報告中,華爲雲IoT物聯網平臺總體競爭力位居全球第三,在中國廠商中位居第一。截止2019年底,華爲雲IoT物聯網平臺聯接數超過2.8億,覆蓋50多個行業,其中車輛聯接數超700萬,位居全球第一。

2020年IDC報告顯示,華爲雲位居中國終端安全檢測與響應領導者象限,蟬聯中國政務雲市場領軍者位置……這樣的成績不勝枚舉。

其實恰恰因爲華爲是ICT領域的龍頭,過去大部分業務都是在給企業提供產品,能夠真正走進企業,相比傳統互聯網企業更深諳製造業的底層邏輯。在工業互聯網的建設上,也就更懂客戶的痛點和服務需求。這是華爲雲最大的不同之處:把注意力集中到生產端,支持製造業革新進步

洞悉底層邏輯,纔會明白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產業,技術只是輔助和支撐升級的手段。

華爲雲的slogan叫“+智能,見未來”,而多數互聯網廠商都是提出“智能+”,華爲雲認爲:“因爲各行各業本質還是各行各業,我們的使命應該是使能各行各業,釋放他們的生產力。智能的本質應該是使能,而不是顛覆。”

洞悉底層邏輯,也才能發揮技術裂變效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華爲雲在這三年時間裏就連接了中國的汽車、航天這兩大最複雜最硬核的產業鏈,給一汽、北汽等30多家車企提供在雲上和本地部署體驗,攜手中國商飛打造的“5G+智慧工廠”,單個機翼壁板零件檢測時間由2天變成實時在線檢測,從根本上消除漏檢的可能性。整體效率提升80%,減少物料浪費90%。

年初華爲公開了一個任正非的內部講話,要求華爲雲“一定要有所爲,有所不爲,不能面面俱到”,這番“敲打”之後,華爲雲走到臺前,向客戶發出了一封主題爲《爲耕者育土,爲行者鋪路——2021,盡情犇跑》的信。

通讀完這篇牛氣滿滿的“檄文”,可以用“七字箴言”來概括華爲雲的2021年戰略重點:

——從技術的確定性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開“啓”探索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新徵途。

——“衆”志成城,夥伴“衆”多,不畏創新,加速前進。從政務到交通,從醫療到教育,從鋼鐵到汽車,從礦山到電力,從零售的百業百態,到金融和互聯網的百花齊放,助推中國智能化進程。

——用可靠的技術驅動商業的裂變,產業數字化變革需要“硬”核技術奠基,全場景智慧的實現離不開全局創新的支撐。

——共贏利他的生態思維,華爲雲經歷了從“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到“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的戰略聚焦,“聚”力合作伙伴力量,聯合創新。

——安全可持續,華爲雲的商業模式一直是選擇靠技術和服務變現,不靠用戶數據變現,恪守業務邊界,尊重用戶數據主權,成爲政企數字化轉型的值得“信”賴的首選夥伴。

——技術具備普惠性,Cloud for Good持續在推進均衡發展、平等優質教育、促進健康福祉和保護脆弱環境四大領域,促進數字社會的利益共享,讓技術“澤”潤更多人。

——俯首甘爲孺子牛,重視客戶需求,聯合行業專家,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能力,克服困難,奔湧向前。

2020已經過去,2021呼嘯而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技術的確定性來應對。

正如華爲雲在對客戶夥伴的公開信中所說,“爲耕種者育土,爲行遠者鋪路,爲引領者淬火,爲攀登者豎梯”。

2021,讓我們盡情犇跑,進而有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