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身上有什麼,孩子就能學到什麼。

最近,廣東一男孩目睹爸爸虐貓後淡定發笑的視頻很快就引起熱議。

1月30日上午,佛山順德一男子帶着一名男孩當街虐貓,場面血腥殘忍。

而據貓主人蔡女士表示,類似情況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查看監控後發現,虐貓者半年前曾做出同樣的事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男子第一次虐貓時,男孩還進行勸說,男孩捂着眼睛不敢看,而且不停來回走動,表現出緊張和驚訝的動作。

三個月後男子再次虐貓時,男童孩始終坐在電動車上,淡定地看着爸爸用磚頭一下又一下地砸向小貓,甚至還露出微笑。

看到這個事情,不少人都是汗毛直豎,這樣的家庭薰陶培養下,難道一個“變態殺人狂”就要這麼誕生了嗎?

而男孩之所以這樣淡定,也許,這可能不是他第二次看到虐貓畫面了吧,只是第二次在這個地方被監控拍到而已。

也許孩子從一開始的害怕,恐慌,變成了麻木,無感,最後會不會變成也身在其中?

看到男孩前後兩次的表現,我真的很擔心男孩的心理成長。

男孩大約10歲左右的年紀,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的年紀,模仿能力非常強,而爸爸這樣的“言傳身教”很顯然會對他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甚至這樣的影響比老師還深,會影響他一輩子。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家長就是孩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模仿對象。

所謂“言傳身教”,家長自己虐貓,還讓孩子看,孩子心裏很有可能覺得這是正常的事。

往小了說,長大後也是一個虐貓的人,往大了說,這以後,可能是殺人犯啊。

犯罪學家曾經說過,“他們在不同的動物身上練手,獲得虐殺的快感,直到鼓起勇氣或者找到機會去殺人。”

爲什麼我們要重視虐待動物行爲對未成年兒童的心理影響?

虐待動物行爲是著名的連環殺手三元素中最受學術重視的一環。

因爲其它兩個元素:尿牀的不良隱患很難和犯罪性人格聯繫在一起,而縱火則是明顯的犯罪行爲,很可能會直接讓當事者受懲罰。

只有虐待動物這一點,因其隱蔽、私密、難以取證,如果長期被忽視,反而會加深虐待者從虐待行爲反覆獲取樂趣的不良心理反饋。

長期以來針對連環殺人犯成長經歷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一個未成年兒童針對動物表現出有意施加虐待的行爲,而且這種行爲是多次、反覆出現,而且當事者毫無悔意的話,這名兒童就需要接受認真細緻的心理疏導了。

阿諾德· 阿爾盧克教授(美國東北大學NEU) 的研究統計顯示:

近1/4有過犯罪行爲記錄的青少年曾經有過虐待動物行爲。遭受過家庭暴力、或者處於家暴家庭環境的兒童,實施虐待動物行爲的比例甚至還要更好。在6-12歲年齡段,來自家暴環境的青少年兒童中,60%有過虐待動物行爲。

是否虐待動物行爲、是否反覆出現並從中獲得快感,可以說是評價青少年心理狀態的一項重要指標。

回到這個事情上面來,我很關心這樣一個問題:

要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你只需要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給他的心理施以種種刺激,摧毀他心頭的摯愛,輕賤他天真的想象,撕碎他信賴的美好。

總之,毀掉他童真秩序下柔弱的自信,把他的尊嚴踩在強權腳下,就夠了。

暴力,是會傳染的。

美國的精神病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幾乎所有暴力犯罪人在童年都受過虐待,其中70%以上從虐待動物開始。

當一次又一次目睹暴力,經受暴力,孩子的性格底色也就染上了暴力的黑暗和粗糙,他們一邊恐懼,一邊下意識地模仿。

本該提供溫暖和支持的家庭,卻成了痛苦又無法掙脫的暴力之源。

最終,這些曾經是受害者的孩子們成了“施暴者”,走上不歸路。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把孩子教壞的父母和世界。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直接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當孩子出現虐待動物等暴力傾向時,作爲父母,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不問是非地維護熊孩子,而是從源頭上改變孩子走向暴力的可能。

多一點對生命的的敬畏,多一點對孩子的關愛,多一點對原則和底線意識的培養,一切也許都會不同。

犯罪學理論中說:“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

沒人願意接受,孩子本性惡毒;也沒人能夠坦誠面對,人性中最醜陋的一面。

但孩子善良美好的天性,需要父母和家庭傾盡全力去維護。

願天下父母,都能真正對孩子負責,爲孩子創造一個沒有暴力、沒有輕視、沒有傷害的環境。

只有這樣,孩子美好的天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保留。

本期編輯:楊子葉

來源:看看新聞、中國新聞網等

《安徽啓蒙狗》法律顧問:何振國(安徽九華律師事務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