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人民日报评“给差评遭上门报复”事件,多少有些感慨,这本该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但为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另一些人都不敢说真话了。

对此,媒体建议:相关平台不能在纠纷争议面前做鸵鸟。

同时,这名媒体人员指出,所谓评价机制,根本上说是“金碑银碑不如口碑”的朴素道理,本质上应该是“双赢”的结果。

也就是说,让那个消费者给好评是有前提的,无论是哪个行业,外卖餐饮和网购电商等,消费者作为体验者,肯定是要传播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非一套被固定的“话术”。

事情是这样的:1月31日,上海的张女士在微博发文,称自己因给外卖员差评而遭报复辱骂。

退一步想,如果只是为了讨好某个机制,那么还需要消费者买单做什么呢?

因此,就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需要与商家有许多“善意的对话”,而不是“恶意的对垒”。

事实上,每个行业都很辛苦,但是不能因为“打差评”,就去跟踪,甚至是网络攻击,以及比较极端的出现上门威胁消费者。

这些都是很恶劣的,若是不想让人对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指指点点,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进入市场。

但是这样就不构成任何交易,也不会有人打差评了。诚然,这样也无法给商家带来任何利益。

在保护消费者差评的权利之时,也需要维护外卖员正当的权益,在这二者之间,确实有一道不太好解答的难题。

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只要有一个差评,外卖员就会被扣工资,那外卖员必须想尽办法让消费者给好评。

只是,平台将“谁给了差评”的责任直接推卸给了外卖员是不对的。

若是剩下外卖员与消费者进行交涉,这场纷争似乎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问题。但事实相反,明明是因为餐饮店面的饭菜、服务和更多问题,集中给消费者一些认知。

因此,消费者评价机制不能只成了商家扣除外卖小哥工资的证据,而需要更好地解决中间的矛盾,若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外卖小哥身上,彻底让顾客和骑手对立,这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矛盾越滚越大。

简单说,就算外卖小哥的服务态度再好,能保证消费者百分百给一个好评吗?万一,饭菜做得实在难吃?或者是别的一些问题,比如有虫子在菜上面呢?

总之,为了赚钱,资本平台激化矛盾是惯常操作。

不过,为了长久共存发展,需要缓和这些矛盾,并且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

最后,你是如何看待“给差评遭上门报复”一事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