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1月31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的列宁岩,刚一下车,不远处一个大岩洞的洞口上一排殷红大字——“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一下子就吸引了眼球。“那便是列宁岩。”解说员覃丽红说。1925年,“拔哥”就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火种——创办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向来自东兰、凤山、百色、凌云、奉议(田阳)、恩隆(田东)等县276名学员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在战场上,韦拔群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说:“快乐事业,莫如革命。”(2月2日《广西日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要革命的站起来,不革命的走开去。”1922年3月30日,韦拔群召集同志会会员,在武篆北帝岩举行会议,讨论通过韦拔群起草的东兰初期农民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敬告同胞》,并印发广西各地,号召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铲除军阀劣绅,推行国民革命……义薄云天韦拔群播的是革命火种,谋的是大众幸福。

孙中山:十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谓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再道何谓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是革命!无独有偶,韦拔群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题写的挂在教员宿舍门口的“快乐事业 莫如革命”这一副对联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拔群精神”。

看今朝任重道远。令人欣慰的是,“拔群精神”永放光芒!“拔群精神”代代传,革命自有后来人。论辈分,作为韦拔群曾孙子一辈的韦尼亚说,“我们缅怀他,用他的奉献精神勉励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我们也希望弘扬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更多人奉献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韦拔群在革命过程中铸就的“拔群精神”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河池共有42名扶贫干部倒在一线,他们以生命奔赴使命,用热血续写“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拔群精神”,续写列宁岩的“谋大众幸福”的故事。而“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地“拔群精神”,激发了河池老区的广大党员干部“敢作敢为、担当实干”的斗志。90多年过去,韦拔群等前辈的“谋大众幸福”革命初心已“开花结果”。如:如今的东里村踏上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小康大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谋大众幸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韦拔群“一心为民,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