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1月31日,記者驅車來到位於東蘭縣武篆鎮巴學村的列寧巖,剛一下車,不遠處一個大巖洞的洞口上一排殷紅大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一下子就吸引了眼球。“那便是列寧巖。”解說員覃麗紅說。1925年,“拔哥”就在這裏點燃了革命火種——創辦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向來自東蘭、鳳山、百色、凌雲、奉議(田陽)、恩隆(田東)等縣276名學員傳播馬列主義,培養農民運動骨幹。在戰場上,韋拔羣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他說:“快樂事業,莫如革命。”(2月2日《廣西日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要革命的站起來,不革命的走開去。”1922年3月30日,韋拔羣召集同志會會員,在武篆北帝巖舉行會議,討論通過韋拔羣起草的東蘭初期農民運動的綱領性文獻——《敬告同胞》,並印發廣西各地,號召工農商學兵團結起來,剷除軍閥劣紳,推行國民革命……義薄雲天韋拔羣播的是革命火種,謀的是大衆幸福。

孫中山:十年以前,衢雲兄跟我在此討論何謂革命,當時我說,革命就是爲了四萬萬同胞人人有恆業,不啼飢不號寒,十年過去,與我志同者相繼犧牲,我從他鄉漂泊重臨,革命兩字於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語,今天再道何謂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是革命!無獨有偶,韋拔羣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時題寫的掛在教員宿舍門口的“快樂事業 莫如革命”這一副對聯更是充分體現出了“對黨忠誠,一心爲民;追求真理,百折不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拔羣精神”。

看今朝任重道遠。令人欣慰的是,“拔羣精神”永放光芒!“拔羣精神”代代傳,革命自有後來人。論輩分,作爲韋拔羣曾孫子一輩的韋尼亞說,“我們緬懷他,用他的奉獻精神勉勵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我們也希望弘揚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帶動更多人奉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韋拔羣在革命過程中鑄就的“拔羣精神”哺育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幹部羣衆,自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河池共有42名扶貧幹部倒在一線,他們以生命奔赴使命,用熱血續寫“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的“拔羣精神”,續寫列寧巖的“謀大衆幸福”的故事。而“敢爲人先,百折不撓”地“拔羣精神”,激發了河池老區的廣大黨員幹部“敢作敢爲、擔當實幹”的鬥志。90多年過去,韋拔羣等前輩的“謀大衆幸福”革命初心已“開花結果”。如:如今的東里村踏上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小康大道,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謀大衆幸福”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廣大黨員幹部要傳承韋拔羣“一心爲民,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有強烈的使命感、緊迫感,爲“十四五”開局之年開好局起好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