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许多短视频平台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以摘抄鲁迅先生语录为主要内容的视频。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鲁迅先生的文字进行裁剪加工后,断章取义,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比如其中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句话被当作鲁迅是"中医黑"的有利论证,大肆传播。那么,鲁迅对于中医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先找一找“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这句话取自鲁迅先生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呐喊》的自序。《呐喊》产生于1922年,而1922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那时候,文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闯将们要求进行文化革新,这本来很好,但是他们要求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舍弃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偏激了。所以我们评价新文化运动,“过激”是它的一个缺点,那么,鲁迅先生对于中医所说的这句话,当然也属于“过激”之列。

在《呐喊》这篇自序中,鲁迅简单的概述了自己由医转文,以及转文后的一系列曲折历程。从年少时的家道中落,给病重的父亲每日去当铺,当了家中的东西将钱拿到药店,受人轻视。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去学洋务。看看,学洋务这件事,就说明鲁迅已经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变成了实践。

鲁迅在哪里学习洋务呢?原文说的是K学堂,实际是指成立于南京的陆军学校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在这个学堂中,鲁迅接触了地质学,矿务学,格致学,以及西方医学,并且,鲁迅还阅读了《化学卫生论》等医学类书籍,感觉到西方医学很高明,再比较一下自己所接触过的中医,于是写下了这句话:

"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当然,在鲁迅给父亲看病的亲身经历中,他也对中医产生了不好的看法。《朝花夕拾》里有一篇名为《父亲的病》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其详情。《父亲的病》完整的记述了两位医治鲁迅父亲的医生。

因为父亲得了水肿,家里请来了一位神医,这位神医不仅出诊费用十分高,而且出的药方也十分奇特。例如必须要在河边挖掘的芦根,经历三年风吹日晒的甘蔗等等,诸如此类的奇特药方。但两年过去了,父亲的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是越来越严重了,于是这位神医又推荐了另一位名医,名叫陈莲河。陈莲河用药更加奇怪稀有,最后,在经过两位神医的医治下,鲁迅的父亲最终还是死去了。

文章写出了两位故弄玄虚,贪财利己的庸医形象,也是鲁迅在前文的自序中,所抨击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比起一般的医生,鲁迅更加厌恶的便是这种医生了。所以在青年时期,鲁迅对中医的态度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的。

然而这件事并不能这么看,因为中医是中医,医生是医生,中医是一门医学,它本身不会害人;而医生就不同了,医生是人,人有善恶之分,有好坏之别,人是会害人的。所以,坏的不是中医,坏的是人。那两个医生,不能代表中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难道鲁迅不明白吗?

我看,鲁迅只不过出于一时的愤怒而已,几年后,鲁迅的说法就不同了。

在鲁迅以后的日记中,记录过鲁迅购入一些中药材和中医相关书籍的事情。

为什么要购买药材与书籍?当然是因为他还是相信中医。1930年,鲁迅曾为了儿子周海婴,前往仁济堂买中药,周海婴自己也在《鲁迅与我的七十年》一书中提及此事,发表于1930发表的《好政府主义》中。鲁迅本人也在日记中通过中医的定理阐释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所以,不难发现,鲁迅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其实一直都在持续着,从未中断。随着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的积累,他对于中医的态度相较于青年时期有了变化。

在1933年发表的《经验》一文中,鲁迅说他很欣赏《本草纲目》,很认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些优秀的经验,他十分惊叹于古人对药品的功效的记录,认为这是通过长久的时间沉积下来,才能够积累到的精华的所在。所以,对于古人保留下来的宝贵的医药知识,鲁迅是从内心里喜欢和推崇的,而非否定。

总结起来,鲁迅对于中医的看法,有一个从误解到理解的过程,最终的结果,鲁迅还是认为中医很好、很有用。

可是现在说起中医,总有一些人喜欢拿鲁迅的误解说事,却很少有人谈到鲁迅对于中医的理解和赞同。这里的原因,我想大致有二个:一是因为《呐喊》过于出名,很多人读了《呐喊》,知道了鲁迅对于中医的误解,然后就没有读鲁迅其它的作品,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误解,不知理解。第二个原因,有些人也许是知道鲁迅理解中医的,他们说中医不好,是由于利益驱使下的口是心非。这个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大家都懂得。

中国传统医学需要肯定,并从中吸取营养,运用于现代医学,使传统与现代共同进步,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正确的态度。

参考文献:《绍兴鲁迅研究》2018年第一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