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許多短視頻平臺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以摘抄魯迅先生語錄爲主要內容的視頻。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魯迅先生的文字進行裁剪加工後,斷章取義,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比如其中一句話:“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這句話被當作魯迅是"中醫黑"的有利論證,大肆傳播。那麼,魯迅對於中醫的態度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先找一找“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這句話的歷史背景。

這句話取自魯迅先生第一篇短篇小說集《吶喊》的自序。《吶喊》產生於1922年,而1922年正處於新文化運動後期。那時候,文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爲代表的新文化闖將們要求進行文化革新,這本來很好,但是他們要求全盤接受西方文化,而捨棄中國傳統文化。這就偏激了。所以我們評價新文化運動,“過激”是它的一個缺點,那麼,魯迅先生對於中醫所說的這句話,當然也屬於“過激”之列。

在《吶喊》這篇自序中,魯迅簡單的概述了自己由醫轉文,以及轉文後的一系列曲折歷程。從年少時的家道中落,給病重的父親每日去當鋪,當了家中的東西將錢拿到藥店,受人輕視。後來因爲交不起學費,去學洋務。看看,學洋務這件事,就說明魯迅已經將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變成了實踐。

魯迅在哪裏學習洋務呢?原文說的是K學堂,實際是指成立於南京的陸軍學校附設的礦物鐵路學堂。在這個學堂中,魯迅接觸了地質學,礦務學,格致學,以及西方醫學,並且,魯迅還閱讀了《化學衛生論》等醫學類書籍,感覺到西方醫學很高明,再比較一下自己所接觸過的中醫,於是寫下了這句話:

"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當然,在魯迅給父親看病的親身經歷中,他也對中醫產生了不好的看法。《朝花夕拾》裏有一篇名爲《父親的病》的文章,我們可以瞭解其詳情。《父親的病》完整的記述了兩位醫治魯迅父親的醫生。

因爲父親得了水腫,家裏請來了一位神醫,這位神醫不僅出診費用十分高,而且出的藥方也十分奇特。例如必須要在河邊挖掘的蘆根,經歷三年風吹日曬的甘蔗等等,諸如此類的奇特藥方。但兩年過去了,父親的病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是越來越嚴重了,於是這位神醫又推薦了另一位名醫,名叫陳蓮河。陳蓮河用藥更加奇怪稀有,最後,在經過兩位神醫的醫治下,魯迅的父親最終還是死去了。

文章寫出了兩位故弄玄虛,貪財利己的庸醫形象,也是魯迅在前文的自序中,所抨擊的“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比起一般的醫生,魯迅更加厭惡的便是這種醫生了。所以在青年時期,魯迅對中醫的態度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的。

然而這件事並不能這麼看,因爲中醫是中醫,醫生是醫生,中醫是一門醫學,它本身不會害人;而醫生就不同了,醫生是人,人有善惡之分,有好壞之別,人是會害人的。所以,壞的不是中醫,壞的是人。那兩個醫生,不能代表中醫。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難道魯迅不明白嗎?

我看,魯迅只不過出於一時的憤怒而已,幾年後,魯迅的說法就不同了。

在魯迅以後的日記中,記錄過魯迅購入一些中藥材和中醫相關書籍的事情。

爲什麼要購買藥材與書籍?當然是因爲他還是相信中醫。1930年,魯迅曾爲了兒子周海嬰,前往仁濟堂買中藥,周海嬰自己也在《魯迅與我的七十年》一書中提及此事,發表於1930發表的《好政府主義》中。魯迅本人也在日記中通過中醫的定理闡釋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所以,不難發現,魯迅對於中醫學的研究其實一直都在持續着,從未中斷。隨着自己的閱歷和知識的積累,他對於中醫的態度相較於青年時期有了變化。

在1933年發表的《經驗》一文中,魯迅說他很欣賞《本草綱目》,很認可中國傳統醫學中一些優秀的經驗,他十分驚歎於古人對藥品的功效的記錄,認爲這是通過長久的時間沉積下來,才能夠積累到的精華的所在。所以,對於古人保留下來的寶貴的醫藥知識,魯迅是從內心裏喜歡和推崇的,而非否定。

總結起來,魯迅對於中醫的看法,有一個從誤解到理解的過程,最終的結果,魯迅還是認爲中醫很好、很有用。

可是現在說起中醫,總有一些人喜歡拿魯迅的誤解說事,卻很少有人談到魯迅對於中醫的理解和贊同。這裏的原因,我想大致有二個:一是因爲《吶喊》過於出名,很多人讀了《吶喊》,知道了魯迅對於中醫的誤解,然後就沒有讀魯迅其它的作品,導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誤解,不知理解。第二個原因,有些人也許是知道魯迅理解中醫的,他們說中醫不好,是由於利益驅使下的口是心非。這個就不需要我多說了,大家都懂得。

中國傳統醫學需要肯定,並從中吸取營養,運用於現代醫學,使傳統與現代共同進步,這纔是我們需要的正確的態度。

參考文獻:《紹興魯迅研究》2018年第一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