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许仙,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是南宋绍兴年间人。不同的是,一刚一柔,辛弃疾刚,许仙柔,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类男人;辛弃疾代表了古代中国血性男儿最后的余晖,许仙则代表了古代中国男人“白面书生”时代的开始。

(辛弃疾)

01辛弃疾:“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辛弃疾祖父是北宋人,后来北宋被金国占领,辛弃疾便出生在金国。1161年,辛弃疾21岁,金统治区发生耿京起义,辛弃疾参加起义并担任掌书记,是个靠笔杆吃饭的文职。耿京派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形成呼应,辛弃疾欣然领命,完成使命而回。却发现张安国叛变,耿京已被杀,辛弃疾怒从心中起,在打听到张安国的具体位置后,辛弃疾率领50人敢死队,袭击数万人敌营,竟将张安国从敌营中生擒而出,带回南宋处决。

22岁的辛弃疾因此一战成名,成为勇猛与血性的代名词。

前面说了,辛弃疾是文职官员,很多人感到诧异,文官怎会如此勇猛?文官不都是弱不禁风的吗?

(辛弃疾挑灯看剑)

其实,从先秦开始,中国的男人们就都是勇武好战的,辛弃疾就是“文武双全”的代表。孔子教授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驶战车,都是100%的军事技能。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大将,力能举鼎,所以圣人的“以理服人”,跟你讲得通的时候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还是会讲狠的。从东周到唐朝,男人们在室内讲文谈诗,到户外就舞刀弄枪,武德非常充沛。汉朝之“六郡良家子”,从军热情不逊于今天的公考;李白在诗人之外,也是有名的剑客。也正因如此,汉唐才能铸造盛世,威震天下。

辛弃疾,是这种古典男人最后的代表, 他十八岁参加义军,骑马射箭无不精通,还指挥部队取得过多次重大胜利。从军尚武的豪情,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词作,比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之后,再很少有他这样的男儿汉了。

男人当学辛弃疾,文武双修。在今天,尚武精神不仅仅是指参加体育锻炼,更是指有开拓、进取、自强和实干之心。

(辛弃疾老年时)

02许仙:“呜呜呜, 娘子救我!”

许仙, 乃是冯梦龙作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男主人公。冯梦龙在作品里交代了,许仙是南宋绍兴年间人,与辛弃疾同一时代。许仙虽不是真实历史上的人物,但它代表了宋代及宋代以后朝代,人们对于男人的审美标准。

许仙的特点是:手无缚鸡之力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外加年轻俊俏。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化为人形的白蛇的喜爱,从而演绎了一段惊世骇俗的“人妖恋”。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临安府某药铺主管许仙回家路上巧遇白娘子与小青,白娘子看许仙温文尔雅,眉清目秀,动了凡心,对许仙以身相许。虽然后来的小说把白娘子以身相许的原因,改成许仙救过白蛇,白蛇特来报恩。但不管怎样,化为人形的白蛇确实对许仙老实厚道的性格,温文尔雅的气质有好感,这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一般男子的要求:就应该像许仙一样。

(斯文而俊俏的许仙)

其实,许仙条件并不好。他没有经济能力,就连和白娘子成亲的钱还是白娘子出的;他软弱无力,不能自保,屡次卷入案情,全仗白娘子解救;甚至对于爱情和婚姻也不够忠诚,老婆被调戏,他噤若寒蝉,还勾结术士,捉拿身为“蛇妖”的老婆。

这样的男人,却因读书认真、忠厚老实、知书达理等“优良品行”广受好评,并逐渐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多了起来,以至于许仙满街走,辛弃疾少有甚至不再有。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许仙与白娘子)

03许仙取代辛弃疾的原因

仔细思考,许仙替代辛弃疾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应该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宋初为了防止武官乱政,采取重文轻武、以文御武的策略。这些策略虽然加强了北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却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武人地位,使得大量男子不再踊跃从军。

其次,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良家子弟们既然不再踊跃从军,那他们做什么呢?一门心思种田吗?政府给他们指了明路:科举考试,弃武从文。

宋朝与唐朝相比,科举考试进步很大:一是指录取人数的增加,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二是指科考出生的士子们可做高官,往往能做宰相。平民出生的士子都能做宰相,称“布衣宰相”。

(许仙)

第三,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尚武之风不复存在。理学在宋朝兴起之后,百姓都要按理学的“三纲五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整个社会风气从宋朝以来日益倾向于保守化。文官们不再带剑,也不骑马,换为乘坐安稳的轿子。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更是极大扼杀社会活力,中国男人们终于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只会摇头晃脑,皓首穷经的书生形象,汉唐雄风消匿无踪。宋以后文弱、保守的气质,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毫无益处,它会让人变得软弱无能,无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走向凄惨的人生。(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结语:辛弃疾与许仙都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指的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因为即使是汉唐时代,也会有许仙这样的白命书生存在;就算是到了明清,我们也有史可法这样的热血英雄。只是,作为一个群体来讲,因为尚武之风的消散,古代中国从宋到清,血性男儿大量减少,白面书生不断增加,这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好事。不管北宋还是南宋,都因军事上的软弱而最终覆亡;不管明朝还是清朝,也因刀兵不利、士风文弱、闭关锁国而覆亡,这难道不是教训吗?#辛弃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