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资料图片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资料图片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资料图片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资料图片

记者 李向红

电视剧《山海情》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之一,自1月12日于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深圳卫视以及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平台播出以来,收视效果突出,口碑持续上扬,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陕西籍演员张嘉益、闫妮、尤勇智等在剧中都有出色表现,编剧王三毛更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

山海相牵

《山海情》火了,故事发生地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备受关注,剧中吊庄移民的西海固在哪里?新华网用卫星云图的方式告诉观众,真实的“山海情”到底什么样,让读者切实了解了那里的过去和现在。

资料显示,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这里山大沟深,长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移民群众从大山走向平川,彻底改变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而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北邻银川市、东依黄河西干渠,成了吊庄移民创建新家园的不二选择。20世纪80年代,宁夏开始实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移民搬迁。按规划,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区的西吉、海原两县1000多户贫困群众,陆续搬迁到了贺兰山东麓的永宁县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态搬迁扶贫,这便是闽宁镇的前身。《山海情》中的海吉县便是以西海固地区为原型,剧情中的“马喊水”们克服重重困难,北上数百公里,就是想要寻一条崭新的生活出路。

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1996年,福建对口协作帮扶宁夏正式确定,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东西联手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1997年7月,在福建援助资金支持下,闽宁村在吊庄玉泉营奠基。第一批移民在这块土地上艰难创业,挖地坑、住窝棚、盖房打井、筛土平田、建设引黄灌溉扬水站,戈壁滩开始长出了农作物。村落拔地而起,各项设施陆续配备到位,闽宁村也升级成为闽宁镇。曾经“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荒沙滩已是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人心相连

集黄轩、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郭京飞、尤勇智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几大卫视黄金档联播,豆瓣评分9.4,这部频频冲上热搜的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无疑成为2021年度爆款。尽管它“土得掉渣”,却笑点、泪点与热血齐飞,23集的篇幅只用心讲述了一件事——扶贫。而剧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角色与故事,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2019年,作家何建明到宁夏当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在他的作品《诗在远方——“闽宁模式”脱贫纪事》中这样写着——走过一片玉米地,便看到了王蓬耀家:院子外有几棵杏树,显得十分喜庆;紧挨院墙外的是牛棚,里面有三头牛和七八只羊;院子内的空间很大,而且特别干净整洁;房子是翻新的,主人说是享受了政府危房改造的25000元扶贫补贴所完成的新居。

走过王蓬耀家百十米,何建明到了脱贫户古成忠家。古成忠的家比王蓬耀家显得更加气派和富裕,除了院子更大、更宽敞外,古家牛棚里的牛要比王家多,共8头,而且是清一色的安格斯牛。陪同何建明采访的村干部介绍,一户人家如果有七八头牛,那他家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

《山海情》制片人侯鸿亮把这部剧的制作,比做一次闽宁镇的建设过程。导演孔笙说:“这部戏最重要的是‘实’,我们实实在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老百姓的故事,关于民生民情的故事。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这种创作氛围,影响了剧组的每一名成员。剧中马得福饰演者黄轩说,作为西北籍演员,在大西北拍戏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沙尘暴说来就来,每天都是吃一嘴沙子,体验特别真实,当然也是这种真实让我们更自然地融入角色,并与角色产生共情。”《山海情》既描绘了一群脚踏实地、恪尽职守的扶贫干部,又还原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有缺点又饱含情义的群众,他们一同组成了闽宁镇的拼图。

精品力作

《山海情》最后一集,已经为人父母的马得福、马得宝、白麦苗、尕娃、水旺等,带着孩子们回到了涌泉村,孩子们奔跑在绿水青山间。此时时空与画面开始交错,第一集中,马得宝4人逃离村庄,在荒凉的山脊上奔跑的画面闪现。一个“逃离”,一个“荣归”,两组镜头意味深长。

1月2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举行。会议设北京主会场,福建、宁夏、上海、浙江、深圳分会场。与会的领导、专家、主创团队和观众代表先后发言,畅谈感受。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真正把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落到实处就能取得成功。从找准选题角度,《山海情》选择闽宁镇,它是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易地搬迁、对口帮扶、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各方面综合扶贫的一个典型示范案例。在讲好故事方面,《山海情》导演、编剧一行到闽宁镇、西海固、福建深度调研和采访,随后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在拍出精品层面,《山海情》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真实,把电视剧拍出了纪录片的感觉,让观众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高长力强调,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介绍,20多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闽宁两地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梦圆小康的幸福生活。《山海情》既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的献礼作品,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文艺冲锋号。

宁夏是《山海情》故事的发生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感慨说,该剧播出以来,在整个塞上大地刮起了一股浓浓的“山海风”,到处都在热议剧情、感怀岁月、礼赞时代。闽宁镇的一位村支部书记说:“剧情让人一下子回到了20多年前的西海固,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的艰难。移民群众打心眼里感恩共产党、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福建的无私帮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这部剧仅用23集体量,拍出了涌泉村到闽宁镇的发展过程,更拍出了厚重的历史内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这部剧成功塑造了一组浮雕般鲜活动人的脱贫攻坚主体群像。

电视剧《山海情》播出后,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回顾闽宁对口帮扶这段历程,感触颇深。他说,当年与他一起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在追这部电视剧,对自己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山海情》不仅仅是在拍一家一户、一村一镇的小故事,更是写出了中国一场持久的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和实施方法以及累累硕果。

正如《山海情》主创人员所言,关在屋子里假想,组织人马侃剧,出不了有血肉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好作品。要扑下身子,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们饭碗里的稀稠,读明白他们眉宇间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滚烫、鲜活的高质量作品。

记者手记

为时代放歌

李向红

电视剧《山海情》既是2021年的开年大戏,也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电视剧展播活动的重头戏。《山海情》高开高走,创造了收视佳绩,传播广度、热议程度引发强烈关注。

《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该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情创作的创作态度,受到了观众的肯定,观众们纷纷化身“精神村民”,去挖掘故事背后的原型人物,用观剧中汲取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激励现实生活。可以说,在《山海情》的播出过程中,不同年龄层、不同成长经历的观众们再次体会到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部剧中,演员们褪去偶像光环,踏踏实实在“苦瘠之地”投入创作,演活了从涌泉村到吊庄的众生相,在荧屏上描绘了一部激荡人心的奋斗史。

“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迁扶贫的新路子。”该剧编剧王三毛说:“接到创作任务,我们从闽宁镇采访到西海固,又从西海固采访到福建莆田,深入了解了很多精彩的人物和事件,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徘徊犹豫充斥其中。当地群众从想不通、不接受到用双手创建了新家园,那些曲折的过程、思想的转变、真诚的笑脸和话语,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他们由穷变富、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和对党对国家的感激之情。”

评论家辛识平认为,《山海情》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气息。精明能干的马喊水、朴素的李水花、脚踏实地的扶贫干部马得福、一心想着孩子的乡村教师白崇礼……他们是反贫困斗争中的鲜活个体,面对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内心有矛盾、有挣扎,但始终涌动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的磨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呈现着一个个接地气、有筋骨、暖人心的故事,自有一种朴实而昂扬的诗意。

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脱贫攻坚的韧劲,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山海情》的热播,说明观众需要这样的艺术担当,时代呼唤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要写出高品质的、老百姓喜欢看的艺术作品,手法可以出新,题材可以百花齐放,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扎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众中去——唯其如此,艺术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来源:群众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