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关于男性的审美其实一直在阳刚和阴柔之间摇摆,称颂一位男士,既有“面如冠玉、目如朗星”,亦有“器宇轩昂、昂藏七尺”,在各种小说中更是明显。

比如在《水浒》之中,大部分主角都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汉子;而在红楼梦中,主角则是“粉面朱唇,眉清目秀”的宝玉。这两种审美形象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原因。

一般来说,社会比较稳定, 缺少外来威胁的时代,男性审美一般偏向阴柔化;而在乱世,则更多希望有一个孔武有力的形象来保护家国安全,此时的男性审美一般偏向阳刚化;

本期以史为鉴就选一段历史最缺少阳刚之气的时代作为剖片,看看在历史上缺少了阳刚之气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中国历史最缺少阳刚之气的朝代恐怕魏晋说自己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在整个魏晋时期,男性的审美完全走向了阴柔化的极端道路,几乎大部分男性都以阴柔化为目标,向往的就是“肤白、秀丽、飘逸、清瘦、柔弱”为特征的男性,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惜服食毒品“五石散”,就为了自己更白、更瘦、更柔弱。

在三国时期,曹魏时期的审美还是比较正常,比如当时号称曹魏第一美男子的就是“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的崔琰。

但是到了曹叡时期,魏明帝曹叡本身就“好妇人之饰”,是一位女装大佬,在其治下更有一位传说中的魏晋第一美男子——何晏

何晏可以说是魏晋时期对于男子阴柔之美审美的典范,他为了自己皮肤更白,直接服食毒药“五石散”,还大言不惭的说吃了五石散,我不仅更白,而且精神更加好。可以说就说何晏引领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们服食“五石散”的风潮。

何晏更加有名的一个典故则是“傅粉何郎”,他白到一度让魏明帝曹叡怀疑是故意涂了很厚的粉,曹叡直接赐宴热食还不给毛巾,让何晏吃得满头大汗,只好用袖子擦汗,擦完脸更白了,曹叡这才相信何晏是真的白。

要说何晏是白的代表,卫玠则是弱的代表。

卫玠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可见其有多白。

卫玠除了白,另一个特点就是弱,王导曾经称赞卫玠弱到看上去连轻薄的罗绮做的衣服都承担不了 的样子。

“居然有赢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

卫玠在八王之乱后南渡,被调任到建邺作官,京师的人听说卫玠要来之后,都想一睹卫玠这个第一美男子的风姿,结果看他的人挤成人墙。

卫玠本来就身体弱不禁风,本身就有毛病,因旅途劳顿加上人群拥挤导致加重病情,没多久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这就是“看杀卫玠”的典故了。

另外在世说新语容止章节中,有很多当时容貌的故事,可以反映出当时对于男性的审美。

但是众所周知,两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普通百姓沦落为“两脚羊”。

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整个晋朝高层依然崇尚玄学、崇尚阴柔之美,在舆论上引领豪门士族审美偏向阴柔化,甚至直接地域攻击北方来的百姓为“北伧”。

于是长此以往,整个两晋贵族阶层普遍阴柔化,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咄咄攻势时只能隔江自保,而无能北伐,最后直到隋朝时期从北至南才真正一统天下。

到了隋唐时期,威武雄壮的阳刚之气才再次成为社会主流,大唐名将秦琼、尉迟敬德更是成为门神形象,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如今我们讨论男性缺乏阳刚之美,也只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所谓的缺乏阳刚之气,某些媒体和娱乐节目要负很大的责任。

#男生应该具有的阳刚之气#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来自韩国、日本的娱乐组合开始席卷国内。日韩娱乐圈的男性明星女性化形象十分明显,有观点认为这是美国故意通过舆论宣传削弱日韩整个社会的雄性气质,转为柔性气质,以此来减少进攻性、革命性。

而日韩这种风潮流传到国内之后,在国内一些娱乐化媒体、娱乐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小鲜肉”式的流量明星逐渐占据了电影银幕、点视荧屏的舆论阵地,甚至还有国内主持人向韩流明星下跪。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孩子们自然将柔弱化的男性视为正常行为。

居安思危,男性缺少阳刚之气对国家造成的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要是长此以往,魏晋时期的危局就近在眼前,而这一切首先要从媒体、平台开始做起。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试析中国古代男性人体审美尚阴柔之成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