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三代人爲了開創滿清基業,用了近百年的時間,可清朝國祚的終結又用了多久呢?一百二十五天。自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的第一聲槍響,到1912年溥儀遜位,立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滿清王朝在短短的四個月裏土崩瓦解,大廈傾頹。

在此期間,最忙碌的就要數身居要職的袁世凱了。

袁世凱一方面藉助滿清最後的力量壓制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又開始養“敵”自重脅迫隆裕孤兒寡母,最終將溥儀趕下了政治舞臺。值此之際,從雙方周旋的袁世凱榮升爲中華民國首位總統。

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在古人回憶錄裏看過一些當時的情況,明明袁世凱對隆裕太后、溥儀皇帝的態度十分謙恭,爲何說是脅迫呢?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在這一百二十五天裏清廷內部發生的那些事。

武昌起義的爆發,讓清廷的大臣們紛紛看到王朝的命運,那已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爲了盡最大可能挽救即將走向終結的社稷,清廷不得不重新啓用有一定軍事力量的袁世凱。1911年十月,袁世凱被任命爲湖廣總督,前往武漢進行節制。

在清廷的調令傳來的一開始,袁世凱是拒絕的,他以身患重病爲由回絕了清廷的要求。不過,袁世凱此舉,只是爲了獲取一些籌碼。他向清廷提出的妥協內容,就是設立國會組建內閣、解除黨禁寬容黨人、總攬全國軍權等。在朝廷接受了這一系列近乎脅迫的要求後,袁世凱這才同意上任。

當時,隆裕太后還爲袁世凱撥付了白銀一百萬兩,作爲武漢官兵的軍費。後來,漢口地區的清軍擊敗了民兵,讓清廷眼裏袁世凱的分量變得更加重要。沒過多久,袁世凱便被任命爲總理大臣,並由他來主理組建內閣的大小事務。11月16日,袁世凱內閣正式組建,自此袁世凱一手遮天,總攬朝中軍國大政。

11月27日,清軍於漢陽再次取勝,擊敗了三千多名民兵。當時的官兵將領馮國璋打算乘勝追擊,將武昌打下來。沒想到,袁世凱竟致電馮國璋,命令他停止進攻。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以袁世凱手中的兵力完全能夠將革命鎮壓下來,逆轉局勢。然而,袁世凱的用心十分奸猾,他壓根沒想成爲一名國家元勳,而是想取清廷而代之。

12月28日,袁世凱啓奏隆裕太后,確定國家體制。《紹英日記》中記錄了袁世凱求見隆裕太后時兩人的一番對話。

隆裕太后兩眼熱淚,詢問袁世凱道:

“汝看着應如何辦?即如何辦。無論大局如何,我斷不怨汝。即皇上長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

袁世凱的回答則是這樣的:

“臣等國務大臣,擔任行政事宜。至皇室安危大計,應請上垂詢皇族近支王公。論政體本應君主立憲,今既不能辦到,革黨不肯承認,即應決戰。但戰須有餉,現在庫中只有二十餘萬兩,不敷應用。外國又不肯借款,是以決戰亦無把握。今唐紹儀請召集國會公決,如議定君主立憲政體,固屬甚善;倘議定共和政體,必應優待皇室。如開戰,戰敗後,恐不能保全皇室。此事關係皇室安危,仍請召見近支王公再爲商議,候旨。”

從這裏我們能充分看出袁世凱的狼子野心,他以“保全皇室”作爲要挾,藉此來完成自己的篡國大計。這一點,《袁氏當國》這本書裏講得非常明白。

作者唐德剛指出,袁世凱在這場政治風波中使用了一套連環計,分別爲養敵、逼宮與攤牌。袁世凱心知肚明,革命成功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的要求,所以革命派是萬萬剿不得的。即便他在短時間內平定了革命,那麼,他亦會成爲清廷兔死狗烹的鷹犬,沒有什麼好下場。

此時,滿清的國祚已經進入倒計時,就像蜀漢的劉禪一樣,爛泥扶不上牆。即便清統還有那麼一絲復興的可能,袁世凱也不會做這種喫力不討好的事。在袁世凱的規劃裏,不論將來是皇帝當國還是總統當政,他都要坐上萬人之上的寶座。

那麼,袁世凱是怎麼對付隆裕太后的呢?

就是從軍費入手。

雖然隆裕太后撥付了充足的軍費,但袁世凱就是一口咬定錢不夠。即便隆裕太后已將自己的“小金庫”內帑全部奉獻出來亦無法解決問題,因爲袁世凱就是個填不滿的黑洞。在隆裕太后最後的利用價值被榨乾,只能將一切希望放在袁世凱身上時,袁世凱便開始進行最後一步——攤牌。

之後,袁世凱以皇室的處境相要挾,並給出一定的承諾,如:一年四百萬兩的“優待費”等,脅迫隆裕太后贊成共和。至於清朝宗室方面,對袁世凱威脅最大的無疑是主戰派。在這段時間裏,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矛盾空前激烈,慶親王等人力保袁世凱,而載濤等人則始終處於觀望態勢,唯鎮國公載澤、蒙古王那彥圖、滿族中之升允、鐵良、良弼、恭親王溥偉等人始終站在袁世凱的對立面,支持開戰。

在民國成立前夕,恭親王溥偉曾與袁世凱手下的趙秉鈞等人進行過一番激烈辯論。在這場內閣會議裏,狡猾的袁世凱以身體有恙爲由拒絕出席。

恭親王溥偉義正言辭地說道:

“總理大臣邀餘等會議,究議何事?請宣言之。”

按照袁世凱的要求,趙秉鈞拿出一副拖延時間的對策:

“革命黨勢甚強,各省響應,北方軍不足恃。袁總理欲設臨時政府於天津,與彼開議,或和或戰,再定辦法。”

顯然,這樣的說辭是於情於理都無法服衆的。面對袁世凱一派的說法,恭親王溥偉給予了有力回擊:

“朝廷以慰庭爲欽差大臣,覆命爲總理大臣者,以其能討賊平亂耳。今朝廷在此,復設一臨時政府於天津,豈北京之政府不足恃,而天津足恃耶?且漢陽已復,正宜乘勝再痛剿,乃罷戰議和,此何理耶?以前發捻之亂,擾及畿輔,用兵幾二十年,亦未有議和之舉、別設政府之謀。今革命黨之勢,遠不及發捻,何乃輒議如此?若用兵籌餉之事,爲諸臣應盡之責,當勉爲其難。若遇賊即和,人盡能之。朝廷何必召袁慰庭耶?”

從這裏可以看出,袁世凱力主求和,但宗室給他造成了莫大的阻力。不過,袁世凱早在心中想好了一套針對主戰派的策略。

袁世凱繞過外廷,直接找上隆裕太后,以缺乏軍費作爲藉口,說服隆裕太后下旨,號召所有宗室傾盡家財購買國債。在這,就體現出人性的劣根性了。讓這些滿清貴族爲了國家大業紓難,那是無可厚非的。但若讓他們爲了國家捐出自己的家底,那就是人所不欲了。

在整個四九城裏,根本沒有幾個八旗貴族響應這一號召,這也正中了袁世凱的下懷:既然不肯爲國出資,那自然不配享有話語權。經袁世凱的這番操作下來,主戰派的嘴巴便被堵死了,再沒人敢站出來主張對革命黨宣戰。

仗打不起來,可事情總要解決。此時的清廷已到了最後關頭,待到孫中山先生對清廷給出優待的承諾以後,可謂只欠東風。1月16日,袁世凱拿出一份內閣成員聯名所寫的“祕奏”,呈上隆裕太后,請求溥儀遜位。

清帝遜位,意味着滿清國祚至此而止,隆裕自然不可能妄下結論,於是,便召集了王公大臣再做商議。

這次御前會議的內容是皇帝遜位,是以大臣們自然羣情激憤。主戰派再次站出來,以馮國璋此前戰勝爲由,請求隆裕太后發兵。然而,隆裕太后卻指出此時的國庫中已無餉銀,無力應對戰爭。各大臣請求太后拿宮中的金銀器皿暫充軍費。然而對於隆裕來說,到了這個當口,軍費已經無法解決問題了。

“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嗎?”

隆裕太后此言既出,羣臣啞口無言。至此,清帝遜位被敲定,成立民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在袁世凱最後一次面見隆裕太后時,他呈上了遜位詔書,催促隆裕太后加蓋御璽。隨後,他還向太后允諾了民國政府給予皇室的“優待費”,一年四百萬兩。在做完這一切之後,袁世凱依舊擠出一副淚眼,對太后說道:

“請皇太后好好教皇上唸書,將來還有還政之一日。”

袁世凱的種種行爲,就是讓隆裕太后仍念着他的好。

這天下朝時,隆裕太后還對近侍提到:

“袁世凱的確是忠臣呀。”

然而,就在翌日清晨,隆裕一如既往地來到大殿上等待袁世凱面聖,哪知這位軍機大臣竟遲遲不來上朝了。

只不過,隆裕太后不論如何都沒想到,這位軍機大臣再也不會出現,而溥儀亦等不到還政的那一天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袁氏當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