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抗战年代,不少将士从小离开自己的亲人,就再也没见过面。再回去相见时,有的早已成为了内心的遗憾。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开国中将,晚年回家乡寻母,碰到一乞丐,才知道是自己的母亲。这位开国中将就是刘忠

福建出来的泥瓦匠

1906年,刘忠出生于福建的一户贫苦之家。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别说上学了,就是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刘忠的母亲深明大义,即便吃不饱穿不暖,也要让刘忠去读书。刘母在困境中的坚强深深影响着刘忠,刘忠深知学习机会不易,读书很是刻苦。可是好景不长,没读两年后,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被迫辍学。刘忠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辍学当了泥瓦匠。当学徒的日子,刘忠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为了自己能有一技之长,改善家里的生活,刘忠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都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话还真是一点都不假。长大后的刘忠参加了革命,还加入了共产党。

战功赫赫,护驾有功

参加革命不久后,闽西各地工农赤卫队整编,刘忠也被编入了十二军。在军中,刘忠胆略过人,作战勇敢,次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立下了不少军功。就这样刘忠也一路高升,从小排长当成了营长。后来,红十二军一部整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刘忠任党代表。1930年8月的一场战役,让刘忠名气大涨,当时,刘忠所在的军团准备袭击敌方,为了这一仗,刘忠也做了充足的准备。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战争的大捷。

1934年,湘江战役打响,刘忠身先士卒,充当了红军的急先锋。当时刘忠所在的团,主要任务就是阻击国民党部队,并掩护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当时的红军,情况可以说是万分凶险,前有天险,后有追兵,形势迫在眉睫。将士们都准备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了,此时林彪果断下了命令:无论如何,也要突破湘江,绝处逢生就在这关键一战。刘忠所在的军团责任重大,为了掩护好大队伍,刘忠一行人隐蔽前行,到了敌人包围的地方,又乔装打扮,向西逃离了敌军的包围。还多次利用地形的隐蔽,躲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转移了队伍。刘伯承也称他为有功之臣。

1942年,刘忠任晋联防军区司令,奉命护送邓小平政委去中条山开辟根据地。途中可以说是险象环生,差点遭遇不测,还好刘忠妻子伍兰英机灵,发现了异常,连夜离开,当时刘忠护送着邓小平多走的是山路,人迹罕至,辗转了半个多月,才安全到达根据地。到了根据地,邓小平称赞他护驾有功。解放战争中,刘忠敢打敢拼,能征善战,早已成了虎将“十军长”之一。

开国中将,千里寻母

1955年,参加抗战的将军,根据军功授予军衔,刘忠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按刘忠的资历和功勋,授上将军衔也是受之无愧的,只是老将军虚怀若谷,觉得自己当个中将就很好了。刘忠将军少小离家,外出谋生当泥瓦匠,后来参加革命,一生南征北战,根本没有时间回到家乡看望自己的老母亲。1956年,刘忠就一直派警卫员打探老母亲的消息。警卫员到了刘忠的家乡,由于对当地不熟悉,就开始找人打听。警卫员在村口看着一个白发苍苍,瘦弱驼背的农村乞丐,正在乞讨。警卫员上前问道:“大娘,你知道刘永灿家怎么走吗”,刘永灿是刘忠将军的曾用名。老妇一听这三个字,眼中含泪,不禁嚎啕大哭,后来警卫员才知道是刘忠的母亲。当刘忠回到家乡之时,两人分别多年,曾经的母亲已经变得白发苍苍。看着母亲满头白发,刘忠将军的心中五味杂陈,对自己这些年没在母亲身边尽孝很是难受。于是,刘忠就把老母接到了自己的身边,照顾老母左右,可老母亲在农村生活惯了,加上刘忠的工作太忙,自己待在他身边,会让刘忠分心,老母亲便决定回老家,刘忠虽不愿意,但是母亲心意已决,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老母亲送回家中,请人代为照顾。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在战争年代,刘忠将军为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他把自己的一生全奉献给了革命和人民。2002年,刘忠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