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小情,咱们又见面啦

人生最后一件礼服

95后的任赛男,身材姣好,是个购物平台的模特。只是,她穿的衣服与一般模特不同,因此那些衣服——是给死人穿的。

任赛男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一份特殊职业:寿衣模特。

一开始,她十分不适应,看见那些衣服就害怕,更不敢上身试穿。后来,慢慢了解这个行业后,她也就逐渐适应了,发现死亡,好像也没那么可怕。

因为忌讳,任赛男的妈妈曾多次劝她辞职,之前关系好的亲友,也渐渐与她疏远。

每次直播带货时,也有网友骂她不吉利,犯忌讳,引人不适。

而收入的话,没有很高也没有很低,刚入职的时候就3000块钱。

可以说,这份职业,给任赛男带来的压力其实很大。

但她却依旧义无反顾。虽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自己,有些网友也不喜欢,但任赛男知道寿衣模特这份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曾经有一个客户找到任赛男,说想买一件年轻的款式。

她的女儿才29岁,身患癌症,现在病情已经恶化。医生通知他们要提前准备一下后事。

她和老伴儿相中了一套年轻款的汉服。买回几天后,任赛男收到他们发来消息,说谢谢。并附带了一张照片:

医院的走廊,身穿汉服的年轻女孩儿,对着镜头微微笑着。

任赛男顿时很感动。原来衣服也可以给人带去一些安慰。这个时候,她真心觉得做寿衣模特,是值得的。

直播的时间久了,攻击性的评论开始少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网友为她的工作点赞。

任赛男平时也会设计寿衣,发在网上。不少人评论说,这些衣服颠覆了他们对寿衣的认知。

任赛男说:

“人生在很多重要的场合,都会穿上自己的一件礼服。我觉得生活病死,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做寿衣的时候,就会把它做的像礼服一样。”

是啊,寿衣,不就是我们人生最后一件礼服吗?

寿衣模特这份职业,是在帮人在最后时刻做体面的告别。

帮人在生命最后做体面告别,是一种慰藉

任赛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入殓师》。

电影的主人公小林,中年失业,身背高额债务。无奈之下,他与妻子搬回了过世的母亲留给他的老屋,过起了清贫的生活。

找工作时,小林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不限年龄,不需经验,工作时间短,待遇高。

小林身穿正装,把简历拿给社长看,谁知却社长随意仍在一边。面试问题更是只有一句:“能做全职么?”。

原来,这份工作是为死者整理仪容的入殓师。

小林一开始也是很抗拒这份工作。

因为这份工作不但要和往生者打交道,还要一丝不苟的给他们擦拭身体,换上新衣,画好妆,最后纳棺。

可在一次次听完死者生前的故事,一次次听到家属的哭声和感谢。小林对自己的职业也敬畏起来。

本片中,除了入殓师,还描写了另一个特殊职业:殡仪馆火葬员。

他说出了全片最为经典的台词:

死亡就像是一扇门啊,它不意味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我能作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

生命没有生死,只有活着和往生。在闭上眼睛长眠的那一刻,是站在下一段旅途的起点。

寿衣模特、入殓师、火葬员,他们都是站在“起点”的人,为往生者送行,道一句,来生再见。

死亡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我小时候特别怕鬼,看见坟墓和墓碑都会吓到做恶梦的程度。三年前,爷爷去世后,我就再也不怕了。

那晚,我在他的床边,给他守灵。握着他冰冷的手,一遍遍的说着:

“爷,你一定要回来看看我啊”。

可是三年过去了,我一次都没梦到过他。我想,他可能怕吓着我,不敢跟我见面。

今年清明,给爷爷扫墓时,看到别的墓碑,也不会觉得忌讳,因为,那里躺着的人,也是别人不舍的牵挂啊。

亲人的离去,会让留下来的人对生命有新的认知。

我们谈论“死”,是为了好好的“活”。

在中国,“死亡教育”是缺乏的,尤其是在传统家庭中,“死亡教育”与“性教育”一样,都是禁忌话题。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我们习惯对死亡避而不谈,认为不吉利。因此,当死亡来临时,也很难保持理性。

有调查显示,在丧亲的人当中,有超过82%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生活,包括失眠、健康受损、甚至轻生。

而在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全世界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每年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说:

死亡教育可以从逆向方式阐述生死关系,加深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领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更加珍惜生命,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每个人的生死观不一样,虽然“死亡教育”迫在眉睫,但我不强求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坦然面对生死。

只是希望,以后你再看见殡葬服务人员时,可以理性对待。

他们,不是瘟神!

——END——

从情窦初开到垂垂老矣,我们一辈子都在跟“情”字打交道。欢迎关注@情之琐事,让我们一起聊聊感情的那些事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