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明故宮,可惜不是真正的故宮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只是“遺址公園”。

南京明故宮,就像南京這座六朝古都一樣,命運多舛,在華夏民族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曇花一現。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現在能看到的“古蹟”只有一些巨大的石柱礎和部分石雕,對比南京保留下來的那段宏偉的明城牆,依然能夠想象當年南京明故宮的奢華氣勢。

南京明故宮的命運伴隨着明朝都城的變遷,從明太祖朱元璋建成宮殿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皇帝在南京的宮城中只住了短暫的39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南京明故宮基本完工,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這座宮殿作爲皇宮的使命完成。可見,南京歷史上的“六朝”中影響力最大的明在南京的時間也很短暫。

明朝在南京建都時間不長,南京明故宮的建造時間卻佔了大部分,長達26年。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採納大將馮國用的建議,認爲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要先行攻取,公元1356年,佔領南京,那個時候還叫集慶,朱元璋又爲其改名應天府。十年後,在明朝還未建立的情況下,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宮殿,於1367年1月17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並親自祭祀山川之神,以求江山永固。

公元1368年,是爲明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應天府的宮殿中登基稱帝,但是這個時候宮殿的修建還在持續,不斷擴建附屬建築,太廟、陵寢、宮城、皇城等等。南京的宮城興建動用了二十多萬人,佈局也是極爲講究的,由當時精通堪輿術的劉基規劃設計,選擇宮殿位置,原則就是“鍾阜龍蟠”、“帝王之宅”,選擇南京的風水寶地。

明朝二百多年時間裏曾建造了三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南京明故宮、明中都皇宮、北京故宮。明中都位於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於洪武二年,即1369年開始興建中都城,幾乎和南京的宮城同時修建,造成的結果就是鳳陽的工程影響了南京宮城的擴建,人力、財力無法滿足工程需要。

於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放棄了中都的營建計劃,集中全力建南京的皇宮,不過那個時候鳳陽的皇城和宮殿也建成了相當大的規模,不過也算是歷史上最大的“皇家爛尾工程”,同樣遺憾,明中都的大部分建築也在幾百年歷史中被毀,目前僅存一小段城牆遺址。

南京故宮由皇城與宮城組成,合稱皇宮,也叫紫禁城,皇城在外,宮城在內。當時的皇城面積大約6.53平方公里,宮城1.16平方公里,是中世紀時期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羣。平面呈長方形,有高大的城牆,一般至少有四座城門,名字也和其它古城一樣,稱爲午門、西華門、東華門、玄武門等;宮殿有乾清宮、坤寧宮、奉天殿、華蓋殿等等。

南京故宮沒有保留下來,但是卻有着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明中都和後來的北京故宮都可以說是南京明故宮的“複製品”,整體佈局、建築形制都以南京宮城爲設計藍本,建築佈局採用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宮、城軸線合一,遵循禮制、呼應天象、順應自然,即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風水學理論。

南京明故宮不僅影響了中都和北京故宮,就連韓國的景福宮、越南順化的紫禁城、日本沖繩(琉球)的首裏城等等,都是模仿其建築佈局和形制。明清兩朝王公大臣的王府也都遵循這種建築佈局,只是規模相較於皇宮小了很多。

南京明故宮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就註定會走向沒落,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用四年時間打敗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攻陷南京的時候,宮殿起火,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四年後下旨在自己的大本營北京營建宮殿,歷時十四年建成,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沒有被燒燬的宮殿派皇族和內臣管理。

此後的二百多年間,南京故宮基本安然無恙,直到明代末期,王朝衰落,宮城缺少修繕,大部分宮殿損毀,到清朝建立,在戰火中南京故宮遭到極大破壞。毀壞最嚴重的還是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佔領大半個中國後建都南京,拆毀了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利用拆下的石料和磚瓦重新選址修建宮殿,清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南京,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進城後也放火、屠城,至此,南京明故宮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只留給我們一堆雕刻精美的“石頭”。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