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不准无聊!

在除夕前夕,不少网友发现,在国内一家知名社交媒体上,“无聊”前面加上“春晚”,呈现出来的是“抱歉,未找到相关结果”。

有些网友还以身试法,亲自给那只叫春的碗加了“无聊”后缀,结果却只有自己可见,转给好友的连接显示“出错了”,在一群小鸡下面还有一行小字,“由于作者隐私设置,你没有权限查看此微博”。

当然,这并不能阻挡善于创造的网友继续“无聊”。

网友“很酷的内衣”就脑洞大开,发布了一条“春晚无tm聊”,有人立马跟帖,“这样就可以发出来了”。

其实,除夕前夕的前夕晚上8点,在豆瓣上,网友“喵喵喵”就在标题中连发5个“春晚无聊!”还在内文中怯生生地问大家,“我会被关进小黑屋吗?”

作为年度例假,那只叫春的碗已经走过了将近40个年头,从最初的万众期待,到如今被“吐槽无聊”,这只碗虽然越来越能装,但却也越来越提不起大家的兴致。

相反,在特能装大碗上桌前,总被一群挑剔的食客指指点点。

“春晚为何越发无聊?”“为什么春晚越来越无聊?”这样的吐槽,简直都跟例假一样准时了!

跨过了庚子鼠年,即将迈入辛丑牛年之际,那只叫春的碗居然与时俱进了,提前将大家津津乐道地“无聊”话题给掐灭了。

对于这一点,作为我这个小学一年级入队,五年级入团,还带过三道杠臂章,成年后政治面貌却一直填写“群众”的根正苗红资深群众而言,是坚决支持拥护。

那么多德艺双馨艺术家舍家撇业,连年都不过,38年孜孜不倦地为大家烹制那只叫春的碗,你们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敬畏,还说三道四,大言不惭地给予“无聊”差评,真是“放下碗骂娘,吃饱了打厨子”。

我就不一样。

记得那是2002年的春天,开学第一课上,班主任老师不知道抽了哪根风,让大家讨论对那只叫春的碗的看法。

结果全班几十个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吐槽“无聊”,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要知道,那可是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三驾“大忽悠”的巅峰时期。

只有根正苗红挂着臂章的我,强烈要求发言,对通过高科技同步分会场的举动大加赞赏。当然,以我那时对高科技的认知,并不会想到20年后,在高科技上,我们会被人卡了脖子。

哎!扯远了……

还是回到“无聊”中来。

在我看来,那只叫春的碗“无聊就对了”,只要能够获得全国绝大多数群众一针见血地“无聊”认证,就说明那只叫春的碗成功了。

不然,都像甲申猴年的朱老师一样,错把“猴年”说成“羊年”,你们倒是不“无聊”了,可年都过错了。

我觉得“不许无聊”跟资深群众们吹毛求疵不无关系,辛丑牛年那只叫春的碗还在烧制中,你们就开始骨头里挑鸡蛋,连报幕员们问候你一句“吃饺子了吗”都不放过,不许你“无聊”简直活该。

我就想问一些那些说那只叫春的碗无聊的你们,看茅台酒报时后那个节目的时候,有聊吗?

这就像北方的供暖,人家都已经说了,“供暖是让你热的吗?”不冷就够了!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那只叫春的碗,跟供暖行业的价值观还真非常一致。

有史为证。

除夕前夕,“往事叉烧”推送的《春晚的100个瞬间》中,第4个瞬间专门提到,在1984的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试演时,“所有人都被逗得前仰后伏,在场一位师傅把衣服纽扣都笑崩了”,都以为收进那只叫春的碗没啥问题,却传来了质疑的声音,“让全国观众这么乐,合适吗?”

看,这就是历史的传承。

无聊就对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