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惹出來的,就像平靜的水面一樣,你不往裏面丟石子,它自然就波瀾不驚,這就是原本真實的狀態,我們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是妄想和執念所導致的假象,並非真實。

生命的本真如同平靜的水面,水原本清靜,都是人爲攪渾的,心靈被渾水侵蝕,難免憂患多勞,而一旦返回到本真的大自在境界,福報就會源源而來。

那麼怎樣迷途知反,回到自己本真狀態呢?——修戒定慧。

戒,就是禁止做的事。佛弟子首先要持戒纔算修行,爲什麼要持守戒律呢?就是因爲,如果我們不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會胡作非爲,膽大妄爲,那麼必然越錯越離譜,身口意不斷的造業,這樣就永無寧日。

佛陀滅度後,十大弟子之一的優波離將世尊所立種種戒律整理出來,形成三藏之一——律藏,防止弟子因造業而入惡道,進而修禪定,得智慧。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謂細緻詳盡,這些戒律雖然繁多,都是以五戒爲根本而衍生。所以修行之人,首先要從五戒開始入門。

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萬物皆有靈性,衆生平等,不能爲了一己私慾,而損害其他的生命,其他生命被你所殺,它要帶着怨恨走的,這個業力很大,果報非常嚴重,所以修行之人,第一要戒除的就是殺生,如果一旦有這種惡行的,一定要真誠懺悔。

不邪淫。電影《少林寺》裏面,覺遠要出家做和尚了,臨剃度的時候,主持會問:盡形壽,不淫慾,汝今能持否?

意思是說,往後餘生直到死,都不再有淫慾,你現在能持戒嗎?

我們注意到佛陀制定的五戒之中,需要戒除的是邪淫,而非淫慾。因爲現代社會嘛,如果都出家的話,那麼人類就會滅絕了,所以並不提倡不婚,對於有妻室有家庭的人,對妻室以外的異性動淫亂之心就是邪淫。

邪淫不僅僅是行爲上的出軌,哪怕只是念頭上起了非分之想,已然是破戒。

至於那些搞婚外戀,婚外情的人,果報非常嚴重,他們的事業人生往往會遭遇毀滅性的打擊,遲早惡報會找上門的。

很多人總會以爲:我沒有出軌,沒有做越格的事,我只是心裏有想法,但是我藏在心裏面,沒有付之行動。

只是心裏想,跟實際出軌沒有什麼區別,佛家講“身口意”三業,只要你起心動念,這個業就形成了。沒有實質行動,不過是暫時沒有機會罷了。

所以我們持戒,首先第從思想認識上,把非分之想戒除。

不該自己惦記的一概不惦記,不屬於自己的一律不沾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好好珍惜,開發利用好,比什麼都強。

人生之路兜兜轉轉,最後你會發現,我們夢寐以求的所謂終點,其實就是曾經習以爲常的起點。

人往往犯一個毛病,就是——這山望着那山高。其實再高的山,登上去了都是一樣,無非腳踩一堆亂石頭而已。

有一個老和尚帶着弟子來到一座山前,老和尚就問這個弟子,這座山怎麼樣?弟子說,偉岸挺拔。

然後老和尚就帶着弟子上山,一路辛苦自不必說,好容易到了山頂,老人就問徒弟,你現在感覺這山怎麼樣?

徒弟仔細的打量了一下,說,不過是一堆堆石頭罷了。

人們往往在沒有擁有的時候,對未知的事物,摻雜了太多自己的期望和幻想在裏面,而真正得到了,就會覺得:不過如此,沒有什麼特別的。

所以我們喜歡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期望和幻想而已。

因爲真正擁有之後,所看到的、體驗的,都是再尋常不過的普通細節,和自己原本擁有的並沒有什麼兩樣,和你的期望值完全不一樣,體驗過了,無非就是那麼回事。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再濃烈的也會變成平淡的,再精彩的也會變成乏味的。

看透了本質,你還想折騰嗎?如果折騰來折騰去,需要你以家庭破裂爲代價,你還想去體驗嗎?

無論你現在擁有什麼,它都是最好的;無論你經歷過什麼,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無論你在什麼時刻做出選擇,都是最佳時機。

當下安心,當下釋然,當下解脫,就可以立地成佛。

以上用較長篇幅來說了一些“題外話”,無非是想讓大家放寬心,看透本質,自然慾望就少了,慾望少,你纔可以真正的做到持戒。

不偷盜。這個就沒有必要多解釋了。偷東西,不勞而獲,把別人的東西據爲己有,這是最無恥、最自私的行爲,也是最損福報的行爲,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就是不偷,如果連不偷都做不到,簡直枉稱爲人,也就沒有必要談什麼修行了。

不妄語。什麼叫不妄語呢?就是不說那些不存在的話,不說與事實違背、胡編亂造的話,不說主觀臆測,未經驗證的話。

很多人就是這樣,張口就來,隨意欺騙別人,無論是善意的謊言,還是惡意的欺騙,都是妄語。

不飲酒。真正的修行之人,一定不要飲酒,如果實在是因爲場合之下,迫不得已而飲酒,切記不能貪杯。

酒能亂性,酒後易失德,酒後吐狂言,很多煩惱,都是因爲酒後造成的,大量飲酒不單單對身體有害,還會讓原本聰慧的人變得糊塗,失去理智,容易衝動,這些足以擾亂人的清靜心,容易使人產生貪嗔癡,所以,不飲酒戒也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

以上就是佛門五戒,可以這麼說,不僅僅是佛弟子、修行者,即便你不信佛,不修行,瞭解五戒,儘量遵行,也是功德無量之事,於自身而言,更可以棄惡從善,打開福報之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