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徹悟這兩點,“開悟”也就不遠了

01清淨心就是功德

作惡有損功德,這誰都知道,那麼行善有沒有功德呢?還真不一定。

雖然行善,但是如果帶着目的,帶着訴求;或者對所施助的人心生憐憫,可憐同情;覺得自己慷慨解囊,是種義舉,凡此種種,心不能平靜,不能平等,都會滋生我慢,我高貴,我不凡等等我見,着於我相,人相,衆生相,便無絲毫功德可言。

故《金剛經》有言:

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心不靜,行善佈施一樣是沒有功德的,梁武帝造寺、抄經、供僧,多行法佈施,做了這麼多,他問達摩祖師,我會有多少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說,毫無功德。

所以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就是說,佈施或者行善的時候,你一樣要保持清淨心,不失平等心。平等清淨心,就是功德。

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人都是菩薩。我們的真心自性,本來是平等心,是清靜心,應該以平等心,清淨心來面對當前的萬事萬物、萬緣萬相,不會起分別心,不會起執着心。

隨遇而安,隨緣聚散,任何時候,不要干擾到我們這個清淨的本心,那麼這樣呢,這就是公德,這就是福報。

並沒有一個額外的功德,額外的福報,等着我們去得到,或者失去。

我們的自心具足一切,具足一切的自心就是功德,就是福報。所以呢,重要的是不要讓這個寂靜清澈的自心受到薰染。

如果受到薰染,自心就變了,變成妄心,變成無明,變成煩惱習氣,自心本來清淨圓滿,是如來藏,一旦受到哪怕一念的妄想幹擾,也會讓它產生波動,而成爲阿賴耶識,然後萬事萬物,萬相萬緣都隨之而產生了,如此生滅相續,喜樂無常。

02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

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經常看見這樣一些人,他們習慣以智慧的化身而自居,經常指責別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對,這麼理解不對,那麼理解錯誤。

甚至於一些所謂的修行者,把衆人區分開來,什麼外道如何如何,正道怎樣怎樣,侃侃而談,無事生非。

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者,他們的妄心很濃重,區分辨別的觀念很濃重。

金剛經裏面,佛對須菩提說: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同樣,所謂的魔,佛,正道,外道,都是一樣,都是妄心妄想而顯現的一個相而已。

離相即佛,着相即魔,一念成佛,再念成魔。一念清淨既是正道,區分辨別都是外道。

動不動給人貼標籤,本身就是外道,當然,外道也好,正道也罷,都是妄心而已。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放下這些名相。

凡夫,佛,魔,都是從相上來說的,如果從“性”上來講,本質並沒有區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相,都是幻滅無常,起起落落的。

你在幻滅無常的相上糾纏不休,講的天花亂墜也是毫無裨益,只能讓人妄念更多,妄上加妄,永無入道之時。

《六祖壇經》裏面說: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真正的修行人,不去挑剔別人的過失,他眼睛裏沒有對與錯,是與非,這些世俗的二元對立,在修行者看來,並無分別。

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法皆是佛法,若能以平靜心,平等心面對萬事萬物,才能去除無明,發現本心,迴歸自性。

到了這個境界,自然而然也就開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