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爲天下先”,爲什麼可以“成器長”?

這裏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

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裏面有一個詞,是“我道”。

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爲,而民自化”,“衆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

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

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天下皆謂我道大,意思是說,天下人都說道這個概念太過於宏大抽象。

接下來,似不肖。似,好像,肖,不像,那麼似不肖,就是說,好像可以感覺到,但是呢,又的確沒有什麼具體事物和它相像。或者說,不能用具體的事物來比擬。

也就是說,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是而非,不能形象化的用某一樣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夫唯大,故似不肖。

正因爲道宏大抽象,所以沒有任何具體的事物和它相似,也就是說,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擬大道的這些特性,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喻和描述大道。

因爲你一描述,本來宏大抽象的道,就變成了具體的事物,就有了形象,就可以名說,本來無色無相無名,就變成了有色有相有名。

有了形象,就有了侷限,那麼也就談不上宏大,有了形象,當然就談不上抽象,所以呢,也就不再是客觀存在的道,而變成了我們主觀上的認知了,所以呢,老子第一章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如果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時間久了,大道也就會變成細小之物了。

這個怎麼理解呢?如果道會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就變得可以感知,既然可以感知了,就談不上宏大;具體化了,就談不上抽象。久而久之呢,我們既可以感知,也可以描述,那麼大道也就成爲有形有相之物,而一旦有了名相,就具有了侷限性。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並不是指老子本人,在道德經裏面,我和吾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這句話裏面的“吾”,就是指老子本人,意思是說,我的觀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而“我有三寶”的“我”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得道者,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就是說,得道者有三件寶物,堅持保有着,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第一就是心懷慈愛,第二是收斂節制,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什麼意思呢?心懷慈愛才能堅定而無畏,這個怎麼理解?很簡單,比如說一個母親,她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是當她的子女遇到危險的時候呢,會奮不顧身的去保護她的孩子,因爲心懷慈愛,她纔有了堅定而不會退縮,無畏而剛強的這種力量。

再比如,老鷹捉小雞,老母雞爲了保護小雞,它會無所畏懼的和老鷹做殊死搏鬥,就是因爲慈愛給了它這種無畏的力量。

儉故能廣,意思是說,只有收斂節制才能前景廣大,或者說,收斂節制可以擁有更多,換言之,你只有收斂節制,才能積蓄福報,得到更多,

儉,不僅僅是節省,更多的含義着重於收斂,節制。

於自身,能夠斂藏鋒芒,愛惜財力精力;於爲人,不過度,不張揚,適可而止,留有餘地,這樣,前路越來越廣,擁有會越來越多。

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是什麼意思呢?不敢爲天下先,就是說,不會處處搶先,唯恐落於人後。

成器長。《易經》有云: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代表的就是事物,“長”的意思是領袖、領導,那麼“不敢爲天下先”,爲什麼反而可以成爲領袖呢?

就是因爲,你不敢爲天下,不會處處首先考慮自己,你首先考慮別人的利益不受損害,那麼,別人纔會推舉你,擁戴你;反過來,如果你處處都在謀私,都在和別人爭爭搶搶,別人只會厭惡你、排斥你,想盡辦法阻止你,更不要說擁護你,敬重你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上面,慈故能勇,慈是本源,勇是表現;儉故能廣,儉是本源,廣是表現;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爲天下先”是本源,“成器長”是表現。而接下來,老子說: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意思是說: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一味追求勇猛,捨棄收斂而一味擴張,捨棄謙讓而一味搶先,就是捨棄本源而追求表現,就會陷入絕境。

這其中的道理,我打一個比方,就比如說,我有了錢,纔能有買東西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只一味的熱衷消費,而不考慮收入,那麼很快會破產。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愛之心,用於出戰可以獲勝,用於守衛,更加堅固 ,上天將要救助人們,就會以慈愛來守衛他們。

總結——本章,老子繼續闡述天道與人道的區別,天道有三寶:慈愛,節制和謙讓;而人道往往注重勇武,追求豐富,喜歡擴展,爭先恐後,不甘示弱,但是這些都是人道的一廂情願。

遵循天道,可以無往不利;聽憑人道,則往往陷入絕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