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四季度,漂亮国的制裁已经初见成效。前一年险些出货量在全球登顶的华为,因为他们主要在芯片上的百般刁难,终于被挤出了全球出货量TOP5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其本国的苹果手机新品在不标配耳机和充电头的前提下,仍收获了可喜的销量,一口气回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不过,对于他们来讲也不全是好消息,华为陷入暂时的沉寂之后,接下全球第三宝座的却也是一家中国厂商,这家以同比增长31%的佳绩来到前三甲的厂商便是华为的老对手小米。更为可怕的是,根据公布的数据来看,小米在国内与海外的销量大约为1:2,也就是说,小米的迅速增长并非是在国内与同文同种的兄弟们血拼出来的,反而是大量收割了印度、欧洲等海外市场得来的,这当然让漂亮国坐不住了,随之我们便看到了拉黑小米的操作。不过在被拉黑后,小米并没有一蹶不振,不但积极起诉对方的违法决定,还陆续放出了“隔空充电”、“四曲瀑布屏”等大招,大有越挫越勇的架势,这是为什么呢?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机缘巧合收割10年行业骨干 被小看的“失败者”联盟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米在被制裁的前一年,都在忙些什么。一年前,抗击新冠疫情的事业还在最艰难的时刻,手机圈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联想手机“掌柜”常程转会。这是继2019年接收了前金立集团总裁卢伟冰、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之后进一步对于手机产业内人才的招降纳叛。虽然常程后来与老东家联想略有不快,不过还是打开了整年高管转会的局面,在随后的一年里,原暴风TV CEO刘耀平、前魅族CMO杨柘、前中兴通讯手机终端负责人曾学忠陆续加入,可以说是把中国手机行业10年发展最辉煌的行业骨干都“吸收”了进来。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呢?不就是上市后有钱了把所有能挖来的人都挖过来吗?真正比较牛的企业不都是内部培养人才的吗?是,但也不是。

小米从无到有成为一家五百强公司,总共也就用了10年。从内部考虑,小米员工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一万八千人,10年里当然有很多人伴随着公司的成长得到晋升,成为了业务骨干,但在疯狂向全球扩张的小米帝国面前,显然是不够用的。靠自己内部一点点培养人才确实不太赶得上进度的情况下,频繁的“空降兵”虽然确实对于内部员工心里有一定的打击,但引进人才不失为当下最好的一个选择。幸运的是,“三十次顾茅庐”、“花80%的时间去招人”雷军说得出来也确实做得出来,现在看来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而从外部考虑你会发现,这几年随着华米OV收割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前些年还折腾得比较厉害的那些小厂商,陆陆续续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那些曾经在这些企业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跳槽的时候也只有这么几家可以选,尤其是在小米以外,其他三家明显更加偏向用自己培养起来的人的情况下。

机缘巧合之下,双方都成了彼此的最优解,也就有了大批量收编的戏剧化一幕。如果不严谨地回顾一下中国智能手机历史,甚至世界的智能手机历史,可能最大的两件事就是苹果让大家认知到了什么是智能手机,以及小米带头刮起了的互联网手机风潮。上述提到的被吸收的高管中,像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这样曾一边学习小米,一边想要超越小米的并不在少数。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这10年间整个手机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与其说对于小米是曾经百家争鸣遍布对手,不如说是一个大的设在外部的培训中心,相当于小米在外部以几乎为零的成本培养了一批优质人才,更难得的是,他们懂手机也懂小米。

没有永远的敌人 当仗打到了家门口

有华为禁令在前,很多人担心小米的下场会更惨,同样的制裁力度之下,有人认为小米连一个月都撑不住。美国人可能更是认为“断供”两个字一放出来,雷军就会率队投降。在很多人眼里,小米没有华为那样强大的研发实力,其主营业务完全离不开美国供应商的支持,特别是手机核心芯片方面,小米极度依赖美国芯片厂商高通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许美国也是这样想的,相对于能够自己设计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地位芯片的华为,制裁一个依赖自己才能站稳脚跟的厂商,就没那么紧迫了。但就在美国“高抬贵手”的时间里,小米的备战备荒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

事实上,华为被禁后,国内的几大巨头无不胆战心惊,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折腾的会是谁,也许就是接下来发展状态最好的那一个。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们,不会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敌人打到了家门口,再把全部枪口对准邻居家,就不理智了。为了杜绝这种可能性,有远见的企业家们早就开始扶持国产供应链,以国产供应链为主的替代性方案早已经不再停留在纸面上。

根据集微网的报道,2020年华为哈勃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共投资了超50家半导体领域企业,其中,华为哈勃投资了已经超过了18家,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出人意料地对超过36家半导体领域企业进行了投资,数量上几乎是华为的一倍。在频率上华为哈勃2020年下半年投资步伐开始加快,月平均投资1.5家企业。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频率更高,月平均投资3家企业。光电、射频、材料、功率半导体,成为了2020年华为与小米共同的赛道。

并且,有至少包括思特威、昂瑞微、纵慧芯光、好达电子等企业已经同时接收了华为哈勃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的投资,且从投资信息公布的时间线来看,除纵慧芯光外,对于其他企业的投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要先于华为哈勃。

虽然有些反直觉,但事实确实与大家印象里打得你死我活的友商关系不同,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们都在扶持国产供应链,并且多家被投资的企业未来也将成为他们共同供应商。华为在被制裁之初,网上曾有声音宣扬小米内部十分高兴的言论,但其实在企业家眼中,毫无疑问“危机感”更胜一筹。在有限的时间内,加速投资其他企业无疑是性价比最高、成效最快的高产供应链替代办法,小米没有浪费华为争取的时间,虽然投资布局还远没有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但加速扶持国产手机产业链去A化的进程,早被大家印象里“不共戴天”的友商们一起拼命推动着了。

从大招迭出到反击起诉 真正的有准备之仗

2021年1月,也许是进入500强的小米更碍眼了,或者是小米海外的增长太亮眼了,漂亮国终于还是宣布将小米集团列入了相关清单,并且在公告中,将小米集团认定为“中国军方公司”。当然除了董事长雷军先生名字带“军”之外,小米可能也找不到什么真的跟军方有什么相关的地方。不过,在历史上见过“莫须有”的中国人对于美国人安插的“罪名”一点都不以外。从大众舆论的角度来看,大家与其说为小米紧张焦虑,更多的可能反而是为其高兴。美国的清单越来越像是一个血统和实力的认证,进入了500强的小米,终于被敌人认定成了值得对付的对手。

当然,被拉黑毕竟对于目前的小米并不真的是一件好事,酝酿了半月之后,小米发出公告表示,已经于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起诉美国国防部和美国财政部,要求法院宣告上述决定违法,并撤销相关决定。不过我们也知道,起诉这事儿八成后面也就石沉大海了。

不过与美国的“小算盘”算计的结果不同的是,小米不但口头上不老实,还在最近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黑科技,疯狂地秀着自己的肌肉,在告诉对手不要小看了中国的手机企业。

自2016年推出小米MIX手机,智能手机正式进入了全面屏时代,小米也从此证明了自己和国产手机除了在“性价比”和堆料之外,越来越多地开始主导智能手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国产手机从追随者,逐渐成为了引领者。

2019年9月,环绕屏概念手机小米MIX Alpha发布,再一次震惊了世界。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360度环绕机身实现以及高达180.6%的屏占比,该机也是全球首发最高1亿像素相机手机,首次突破亿级像素壁垒。当然,小米MIX Alpha的售价不菲,19999元的它,就连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也只能隔着橱窗望上一望。

2020年8月,我们在小米10至尊纪念版见到了120W的有线快充,其可以实现23分钟充满的夸张速度。直至今日,在真正量产的机型当中,也只有今年年初发布的iQOO 7达到了同等的充电规格。两个月后,距小米发布50W无线快充仅隔两个月,小米官方发布了80W无线快充技术,再次震惊业界。

2021年的1月29日,就在美国将小米进行“拉黑”两周之后,小米手机官方宣布首发自研隔空充电技术,并率先在其智能手机小米11上实现。该技术可以达到在整个房间范围内给智能电子设备充电的目标,并且无需搭配任何电线或底座。这一技术的横空出世,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真无线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

仅仅不到一周,小米发布了首款四曲瀑布屏概念手机。这款手机采用的是 88 度深弯四曲屏幕,边框几乎全部由屏幕取代,整机没有开孔,无实体按键,还有大功率无线充电、压感按键、第三代屏下镜头以及 eSIM 卡等一众创新科技集于一身,由于屏幕上下边缘也做成了 88 度的弯曲,还可以用来浏览信息。

话音刚落,在2月7日晚上的直播中,雷军确认了小米重启MIX产品线,代表着小米“最高战力”的MIX系列续作MIX 4将携手一众黑科技重回大家的视野。在直播中,雷军也透露了小米未来的发展方向——2021年小米还将扩招5000名工程师。“5000名工程师”的目标虽然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给小米带来新的挑战,但是也小米重走技术路线的好机会。随着“售价万元的小米高端手机你会买吗?”这样的问题被抛出,小米再也不仅仅是当年的价格屠夫,它已经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冲击高端需要给用户更高的心理预期,这势必需要手机在某些方面做到鹤立鸡群,甚至惊艳全球才行,这点小米曾经做到过,未来相信还会做得更好。

结语

叱咤风云多年的小米其实还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主要还是与它在研发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有巨大的关系,仅在今年,小米就拨出了超过100亿人民币的研发基金,目前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排名前20位。往年间看似更加重视营销、舆论战的国产厂商,陆续将看似吃力不讨好的“研发”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它们早已不再是也把不情愿做苹果的“跟屁虫”,便宜也绝对不再是它们的唯一卖点。5G浪潮的席卷下,众手机厂商眼前的机遇都是较大的,国产手机厂商想要与国际厂商一决高下,技术储备、发展思路以及机遇的把握都将是“厮杀”的重点。目前来看,国产手机厂商的未来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