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宿命般的人物,他們之間的種種遭遇都很相似,最終對立於彼此面前,才華智慧不相伯仲,但卻只能各爲其主,拼個你死我活。

在這麼多歷史宿敵中,要說名氣最大的一對,莫過於司馬懿和諸葛亮了,他們都是三國時期名氣鼎盛的謀士,成爲跨越千年的歷史名人。不僅如此,他們彷彿是天生要彼此對決的敵人。

諸葛亮是蜀國謀士,司馬懿是魏國謀臣,他們二人最初都並不是權位最高的大臣,但因爲卓越的才能,都在先帝死後成爲權傾朝野的重臣。不僅如此,他們也都曾手握大權,還帶兵討伐過邊疆。

不過由於性格迥異,他們二人也有很明顯的差距。諸葛亮講求忠義,一生都是爲了劉備的目標在奮鬥,先帝死後更是嘔心瀝血,爲了蜀國鞠躬盡瘁。而司馬懿不同,他知道比智謀比不過曹操,只能隱忍,直到靠着長壽熬死了三帝,纔在時機成熟之下叛亂奪權。

在中國這個最講求道德倫理的國家,司馬懿的所作所爲,也使得他被後人不齒,因此名聲比諸葛亮臭得多。

這也不只是後人的妄斷,其實從他們各自平定自己國家的邊疆禍亂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二人之間在人品上的差異。

先說諸葛亮平定南中禍亂的事蹟。當初夷陵大戰之後,蜀國可謂是傷筋動骨,從此再也沒有與其他兩國交戰的實力。爲了在蜀國傷口之上再撒一把鹽,東吳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還想出了唆使蜀國邊疆首領叛亂的主意。

當然,東吳成功了,以孟獲等人爲首的南中部落,一起聯合起來反叛蜀國,對蜀國產生了極大威脅。

當南中地區脫離了蜀國控制之後,諸葛亮無法坐視不管,親自率部隊南下鎮壓叛亂。

其實在古時候,地區性叛亂很常見,統治者多數採取的辦法都是血腥鎮壓,即採取大軍進攻,打敗叛亂者,並將叛亂者殘殺的方式,威懾當地人。這種手段的確非常有效,短時間內幾乎不會再出問題,但是卻無法起到根治性效果。

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便採取了另一種策略。

有了諸葛亮的領導,蜀軍很快就將叛軍擊敗。諸葛亮將原本是蜀國舊臣的高定等人斬殺,留下了以孟獲爲首的少數民族叛亂分子。

對於這一類少數民族分子,諸葛亮沒有想着殺雞儆猴,而是採取了恩威並濟的手段。等南平的局勢穩定之後,諸葛亮並沒有採取強壓政策,反而是大肆任用當地人,還教給當地人很多農業方面的先進技術。

諸葛亮此舉的效果非常明顯,此後一直到蜀國被滅,南中一帶都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叛亂。時至今日,南平人民依然對諸葛亮心存敬畏之心。

而司馬懿在平叛魏國的邊疆禍亂之時,採取的方法則完全相反。

當時在北方,高句麗等少數民族已經開始有猖獗之勢,但是卻被遼東太守長年鎮壓,打得一直抬不起頭。也許是因爲如此,太守公孫淵自認爲實力強大,公然宣佈自立,背叛魏國。

公孫淵此舉惹怒了魏明帝,立即派司馬懿前去平叛。雖然魏明帝給了司馬懿不少兵力,但是司馬懿很顯然不準備強攻。原本公孫淵雖然在遼東一帶勢力強大,但是根本不夠中原三國看的。

司馬懿本就瞧不起公孫淵,自然也沒想着在這損兵折將太多。他聯合當地少數民族鮮卑族,一起攻打公孫淵,最後以自己放極小的代價拿下了公孫淵。

打敗他後,司馬懿佔領遼東,下令屠殺公孫部族男子七千多人,以震懾敵人。做完這些後,司馬懿嫌這裏太遠,將帶來的軍隊全部撤離,把遼東人口全部帶到中原地區。

這是導致中原地區此後邊疆戰亂不斷的罪魁禍首——無論是高句麗還是鮮卑,都是靠着司馬懿的舉措開始壯大,從此開始了千年的邊疆襲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