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戰爭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年,此時的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解放軍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1946年時,解放軍主要奉行的是戰略防禦的政策,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只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爲了保存有生力量,許多重要的戰略要地落入了國民黨手中。但是我軍在作戰中十分得當,始終奉行運動戰、殲滅戰,殲滅了敵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挫敗了敵人對我我軍的多次全面進攻。1947年,國民黨又對解放區進行了幾次重點進攻,但均遭到了失敗。而隨着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使得整個戰爭的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軍由戰略防守轉變成戰略進攻,開始向國民黨統治區域造成威脅。

又過了一年之後,到了1948年5月份,此時我軍已經在許多戰役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部隊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已經有了可以和敵人展開決戰的條件。雖然國民黨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挫折,但其還有許許多多的精銳部隊盤踞在江南地區,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損傷,戰爭的局勢仍然不夠明朗。對解放軍來說,需要進行幾場大型戰役才能夠根本上解決問題。

經過解放軍高層首長的研究決定,要在中原地區集中幾十萬兵力,和敵人打幾次大型的殲滅戰。爲了確保成功,首長甚至向粟裕司令員下達了軍令狀,讓其在半年的時間,在中原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數個師旅。從而將中原的佔據優勢牢牢掌握在我軍手中,爲下一步向南方進軍做好打算。

這幾個月時間,對於粟裕司令員也是非常大的壓力,因爲他也知道他的責任有多重,他的一舉一動可能決定這場戰爭的未來走向。然而戰局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包括粟裕本人的預料,從1948年5月到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之前,粟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指揮部隊消滅了國民黨軍近60個師旅的部隊,幾乎將蔣介石的嫡系王牌部隊給全部殲滅,不僅超額幾倍完成了任務,而且真正的動搖了蔣介石賴以統治的根本,解放戰爭國民黨敗局已定。

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粟裕共指揮了三場大型戰役,分別是濟南戰役、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尤其是淮海戰役,解放軍以少勝多,60萬對陣國民黨軍80萬人,共殲滅國民黨軍五十五萬餘人。相比較於二戰蘇德戰場上庫爾斯克會戰和莫斯科保衛戰,這兩場戰鬥都殲滅了德軍近50萬人,而淮海戰役的戰果比這兩場大戰役還要大。就連斯大林都感到非常的驚訝,他在筆記本上寫道:真是奇蹟!

淮海戰役,我軍60萬人由華野和部分中野部隊所構成,武器裝備幾乎爲小米加步槍,缺乏大規模作戰所需要的重武器,更別提坦克、飛機、汽車等等。國民黨方面則是出動了自己在華東中原地區的大批精銳,80萬人幾乎都是用鋼鐵包裹起來的,飛機、大炮、坦克一應俱全,現代化戰爭的條件應有盡有。然而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其原因不得不令人發自深省,筆者認爲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國民黨不得人心雖然說解放軍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在後勤補給方面卻有着近百萬的民工幫忙運送傷員、補充武器彈藥物資,因此淮海戰役也被戲稱爲小獨輪車推出來的勝利。國民黨方面反內戰的呼聲是一天比一天響,物價飛漲,生活基本都難以保證,人民生活水平每況愈下,很多人甚至在一夜之間平白無故的破產,國統區統治局勢已經趨於崩潰。

2.指揮不力

淮海戰役國軍始終沒有形成非常有效的指揮系統。此爲蔣介石還特別喜歡越級指揮,瞎操作、瞎干預,將大好的戰機白白送到了解放軍的手中。

3.士兵士氣不足

國軍部隊的凝聚力不夠,遇到挫折時往往就會一觸即潰,很多人只是爲了混口飯喫而打仗,沒有真正的信仰。就連許多國民黨軍官也戲謔,爲什麼他們的士兵跑到了解放軍那邊就變成了嗷嗷叫的野狼。

不得不說,淮海戰役在整個世界戰爭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數的歷史愛好者和歷史學家時至今日也在一直研究這段歷史,尋求新的發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