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爲鑑。

過年要喫什麼?當然是餃子了!在中國人的春節文化中,除夕夜要是沒有喫上一頓餃子,這年就不算過,而且一般家庭之中都有在餃子中包上幾枚錢幣,誰喫到就寓意着新一年大吉大利的習俗。

餃子中包錢這一習俗其實至少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

在明代萬曆年間的太監劉若愚曾撰寫了一部明朝宮廷之中飲食,服飾的雜書《酌中志》,在這本書中就提到,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明代皇宮之中要喝“椒柏酒”,喫“水點心”。這個水點心就是扁食,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餃子。

當時皇宮之中的餃子一般會在餃子之中藏一兩個銀錢,喫到這個特殊餃子的人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

“飲椒柏酒,喫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酌中志》

後來這一習俗也流傳到了民間,成爲了老百姓過年喫餃子時的重要習俗。

到了清代,大年初一喫餃子,以及在餃子之中藏銀錢已經普及到所有階層了,不同的是普通人可能就是藏個一文錢,而富貴人家則是在餃子中包一個金元寶或者銀元寶,誰能喫到這個餃子,寓意着“終歲大吉”!

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麪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燕京歲時記

清代皇室規定新年的第一餐也要喫餃子,寓意着“歲更交子”的意思,只不過清代不叫餃子,叫“煮餑餑”,皇帝的新年第一餐一般會端上來四個餃子,這四個餃子中有兩個包有特製的錢幣,稱之爲“花錢”或者“通寶”。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子時的時候,在乾清宮東側的弘德殿裏喫了三個特製的餃子,喫出來兩個特製的錢幣之後,將剩下的最後一個沒錢的餃子送到佛堂上供着。

另外,清代皇室因爲努爾哈赤的遺訓,一般喫餃子都只能喫素餡,不準喫肉餡兒餃子。原因是在努爾哈赤起兵之時,連年征戰,死傷無數,努爾哈赤爲了祭奠死者,對天發誓:以後除夕只准喫素餡餃子!

清代前幾位皇帝對於這一條規則還是遵守的,每年除夕的餃子都選擇乾菜、蘑菇、麪筋、木耳、筍絲、金針菜等爲主要原料。

等到清代晚期、末期,這一條規則也基本無視了。根據史料記載,光緒皇帝就在光緒十一年大年初一的時候,在養心殿喫了十二個豬肉長壽菜餡兒的餃子,後來沒喫飽,又喫了十二個豬肉菠菜餡兒的餃子。

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餃子。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十二隻。第二次進豬肉菠菜餡十二隻。——清宮膳食檔

慈禧也有新年包餃子,喫餃子的記載。還有人說慈禧太后每年都能喫到包有金元寶的餃子,都是李蓮英暗中做好標記,提前把特殊餃子給到慈禧碗中。

其實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其他國家的人也有類似的習俗。

在歐洲北部的低地國家,也就是荷蘭、盧森堡、比利時三國,在每年的主顯節(東方教會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在每年的1月6日)上,當地居民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宴會。

按照低地國家的傳統,在主顯節的主食餡餅中會放入一顆特殊的豆子,無論是誰在他/她的那一份餡餅中喫到了這一粒豆子,都會被宣佈成爲當天的“豆王”,據說會獲得一整年的好運氣。

後來這一習俗也隨着歐洲人在全球的遷移而擴散,至今澳大利亞人在元旦這天還保留有喫餡餅,選“豆王”的傳統。

尼德蘭著名的畫家雅各布約丹斯在1638年繪製了著名的《豆王》(The Bean King)畫作,就如實記錄了當時慶祝主顯節誕生豆王的時刻。

由此看來,不僅僅是中國人願意在食物中包裹錢幣來體現幸運,西方人其實也有在食物中包裹異物,喫到特殊食物來體現幸運的習俗,也算是很有意思的巧合了。

祝大家新年快樂呀!

文/以史爲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皇家的“年味兒”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裏過大年

相關文章